『郑州日报』阅读省晨昏,宅家不等闲
文章图片
白林娜(左)与女儿共读
本报采访人员秦华文/图
阅读点亮“宅”家生活
从事会计行业的白林娜平时鲜少能抽出时间来静心阅读 , “身处这个新媒体时代 , 我早已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浅阅读 , 被‘困’在家 , 使我有更多时间进行深读、慢读、精读 。 ”这段时间 , 白林娜选择了重读《鲁迅全集》《红楼梦》等经典作品 , 她惊讶地发现 , 在重读的过程中 , 她有了完全不同于初读的崭新视角与丰富收获 , 对人生、情感、自我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
正读大学的许绍华除了精读了几本大部头作品外 , 还参与了不少线上阅读活动 , “疫情期间 , 不少出版社、书店都推出了免费听书、线上讲座、在线共读等活动 , 内容特别丰富 , 形式也很新颖活泼 ,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线上讲座、共读等 , 收获不浅 。 ”许绍华说 , 疫情之初 , 他也曾坐卧不安、烦躁憋闷 , 是阅读 , 点亮了他的宅家生活 , 使他的心态变得平和 , 也使他的内心得到了快速成长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程韬光也充分利用了这段宅家的时光 。 疫情期间 , 他读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 对“知行合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 并伏案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医圣张仲景》 , 目前 , 已经写了二十万字 , 这也是对这次疫情感受的人生记录 。
“云端”阅读带来新启示
线上阅读讲座、直播解读书籍、在线共读……疫情之下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各大出版社及本土的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松社书店、兆熹书店等 , 都从线下转为线上 , 利用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拓宽阅读的渠道和方式 , 不仅催生全民阅读方式的升级 , 也为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推广阅读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 。
“近期出版业、实体书店等受到疫情的影响 , 催生了全民阅读方式的升级 , 使得开辟线上阅读、丰富线上的阅读内容和形式成为书业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我对此的总体印象是‘危中有机’ , 文化出版业正在调整结构 , 创造机遇 。 ”程韬光认为 , 阅读无处不在 , 并不断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书籍的线上零售、在线讲座、网上教育、视频直播、知识平台将会在今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 也将带动通信、云服务等文化领域更大的发展 。 同时 , 读者也将会随之转变过去的阅读观念和经验 , 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在线、直播等新的阅读方式中 。
“2月开始 , 我们的活动全面向线上转移 , 目前已策划组织了‘汪曾祺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柏杨先生百年诞辰’系列等共计20场直播活动;尝试开展了《美顺与长生》《诗经全注》《红楼梦》的共读活动 , 每日打卡次数已超过1500次;此外 , 微信公号、抖音号等自有平台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策划部主任宋强介绍 , 读者对新的阅读渠道和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 这也给业界带来新的思考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书店等 , 均表示将会继续积极开辟新的渠道和方式 , 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 特别是4·23世界读书日渐行渐近 , 有望掀起线上阅读的新高潮 。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采访人员也在采访中发现 , 大多数读者和专家都认为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 都是开卷有益 , 而阅读也不应只是疫情期间的短期之举 , 更应该实实在在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郑州日报』阅读省晨昏,宅家不等闲】在《见字如面》《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看来 , 阅读习惯、终身学习 , 是现代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 , 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 疫情期间 , 由于时间的保证和少了世俗生活的干扰 , 也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机会 , 可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专业的阅读和精神的阅读 , 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挖掘思想的深度 。
- 淄博政务督查:“一网通”考核平台获《法制日报》点赞,快看!淄博市法治政府建设督察
- 【北京日报客户端】4000多家中小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处在合理区间
- 【人民日报】我爱你中国,多地中国留学生晒健康包:感谢祖国
- 『北京日报客户端』疫情影响是否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央行:目前还没有
- 『人民日报客户端』35+55!持续关注!
- 人民日报客户端▲非洲49国确诊新冠肺炎超6000例
- 经济日报:华为完成中国优惠贷款合作项目——“智慧塞内加尔”助力塞政府举行首次远程内阁会议
- 「二三里资讯郑州」“智慧大脑”赋能河南制造
- 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个中国留学生“火了”,自制疫情图引英国网友关注
- 『北京日报』医院政府机构优先,亚马逊停止向公众出售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