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城聚年轻人,老城聚老年人,未来新老城又为谁服务?对旧城改造与更新产生什么影响?

谢邀请。马向明是广东省规划院的总工,他的观点,大多是针对广州问题,作为专家在广州媒体发布的。因此,我搜索了核心词,找到了他的另一篇文章,《引入人口,让老城区更有韧性》 http://news.ifeng.coma/20140509/40222629_0.shtml这篇文章更加详细的展开了他的论述。同时也指向了论述原点,南方日报的这篇文章《老城区,骑楼下的守望与重生》http://news.ifeng.com/a/20140508/40203384_0.shtml在守望与重生这篇文章开篇,就已经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每天早晨,黄玉老人(化名)总是在北京路店铺卷闸门开启的声音中醒来。新民路紧挨着北京路,从她家的窗户就能看到北京路口的健民药店。这样的地段,可谓广州真正的“黄金路段”,黄婆婆也说,她的房子至少4万元一平米——如果征地拆迁的话。这是老城区大部分居民的缩影。他们收入一般,同时占据着高昂价格的物业。因此对他们来说,物业只剩下了投资属性,不会投入资金改善物业品质。最后,穷人买不起,富人不喜欢,只能等待征地拆迁。可以说,物业价格过高,无法进入流通,这就是广州现状老城的症结所在。已有的城市更新手段在这里,都是行不通的。一切的改善手段都会落实在提升地价。思路应该反过来,打击投资型物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就是,压低物业价格和增加持有成本。1,疏散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资源。不用多说了,学位房都明白。2,迁出低端业态,鼓励高端业态,提高生活成本。3,对多套物业征税,或者空置税等等。4,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打击囤积。
■网友的回复
我觉得这个问题相比其他更紧迫的问题,并无需考虑太多。马工假定的模式是:现在年轻人在新城,老了后要面临是否回到老城的问题。可是,这并非必然。简单的说,等这批年轻人老了的时候,新城也就成了下一茬年轻人眼中的老城。而现在的老城,也在随着老年人的凋零和跟随子女外迁逐步变成空城,如果不是历史遗迹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新一轮规划和改造会把他们改造成下一代年轻人期待的城市,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新城的2.0版本。我有很多朋友住在所在城市的新城区。他们和老城区的交集或者是因为工作单位,或者是因为父母还在老城。他们的孩子每逢周末回老城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嘟着嘴很不情愿的这种。随着工作单位的逐步迁出,他们这代人和老城的交集也越来越少,越来越习惯新城的氛围和节奏。我没看出来有什么他们退休之后要回老城的理由。而对于他们的孩子而言,新城就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回忆,是他们的老城。对于没在新城区买房子的朋友而言(或者因为经济能力不够,或者因为新城对他们的生活不方便),他们已经乐于老城的一切,现在如此,老了可能也如此。他们的子女们则在住在新城的同学们的熏陶下设法逃离老城区,融入新城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在老了之后回到现在的老城去。我有很多朋友住在所在城市的新城区。他们和老城区的交集或者是因为工作单位,或者是因为父母还在老城。他们的孩子每逢周末回老城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嘟着嘴很不情愿的这种。随着工作单位的逐步迁出,他们这代人和老城的交集也越来越少,越来越习惯新城的氛围和节奏。我没看出来有什么他们退休之后要回老城的理由。而对于他们的孩子而言,新城就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回忆,是他们的老城。对于没在新城区买房子的朋友而言(或者因为经济能力不够,或者因为新城对他们的生活不方便),他们已经乐于老城的一切,现在如此,老了可能也如此。他们的子女们则在住在新城的同学们的熏陶下设法逃离老城区,融入新城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在老了之后回到现在的老城去。而现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已经开始着手规划一些更大手笔、更前卫的项目了。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可是从长远来看,历史的进程不就是这样吗?相反,我觉得如何疏散教育、医疗等曾经密集在老城区的稀缺资源,以及对老城区市政、交通、绿化等公共资源的修缮和提高,保证居民享受城市进步的红利,才是规划者应该考虑的事。否则眼下这种住在新城活在老城的两难局面将继续持续,所有人都不开心。
■网友的回复
谢邀。年轻人老了也就住现在新城的地方呀,到时那地方就变成老城了。而现在的老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市中心的迁移,地价会慢慢下来。广州毕竟是一线城市,全国人口都拥进来,城市扩大,形成若干卫星城,老城也变成一个卫星城,这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