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李时珍说它,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或许你家路旁就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时珍」李时珍说它,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或许你家路旁就有】相传西汉年间 , 有一年瘟疫盛行 , 百姓性命堪虞 , 皆为惶恐 , 当地的父母官束手无策 , 在绝望之时 , 一位体恤爱民的父母官忧心忡忡地来到了地皇庙祈求能赐予良药 , 果不其然 , 他的诚意换来了一种名叫“地皇”的草药 , 服用后瘟疫的情况渐渐得到了控制 , 人们都说这是地皇赐予的救命药 , 后来 , 误将地皇唤作了“地黄” 。
虽然故事有些牵强 , 不过 , 根据有关文献记录证明它在西汉之前还并未以“地黄”之名存在 , 到了东汉年间 , 地黄才成为当时流行的养生风气 , 直至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 , 人们才对于大规模种植地黄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了解得相当全面 , 种植地黄就跟北方种小麦 , 南方种水稻一样 , 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 。
说起地黄这个名字 , 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 , 首先想到的是六味地黄丸 , 大名鼎鼎 , 吃过的 , 没吃过的 , 都知道这药名儿 。 苏东坡作有《地黄》诗一首 , 十分推崇地黄 , 他用地黄养生 , 还用地黄饷老马 , 只为了使老马皮毛光润 。 对女性来说 , 地黄也是“补血圣品” , 可以打造白里透红桃花脸 , 李时珍这样评价地黄:“服之百日面如桃花 , 三年轻身不老 。 ”可见地黄在古代已是养生圣品 。
虽然名字如雷贯耳 , 但大多数人对其了解的却是甚少 , 地黄又分为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 , 它们的炮制方法不同 , 药性和功效也不同 , 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 , 秋天里采挖根茎 , 除去须根 , 洗净泥土 , 就是鲜地黄 , 这鲜地黄是可以切丝凉拌了当菜品吃的 , 也可以煮粥而食 , 还可以腌制成咸菜 , 泡酒、泡茶而食 。
生地黄为滋阴养血药 , 这里要说的是 , 中药上的“生”与“鲜”并不是一个意思 , “鲜”在这里是“新鲜”的意思 , 指的是地黄从土里挖出来时候的状态;“生”指的是鲜地黄经清水浸泡、洗涤、切片或切条后的干燥饮片 , 或挖出的地黄 , 不用水洗 , 直接放在焙床上缓缓烘焙 , 须经常翻动 , 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 , 全身柔软 , 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 , 另外也可用晒干法 。
熟地黄为补益药 , 常见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生地黄的块根 , 用黄酒拌匀 , 放进炖药罐内 , 密封 , 隔水炖透 , 或者放到合适的容器内蒸透至表面黑润 , 至黄酒完全被吸尽 , 取出 , 晒至外皮稍干时 , 切厚片 , 干燥 。 酒熟地黄用于滋阴补血 。 另一种是取净生地黄 , 置木甄、笼屉或其他适当容器内 , 加热蒸至内外黑润为度 , 取出 , 晒至八成干 , 切厚片 , 干燥 。 蒸熟地黄用于滋阴补血 , 益精填髓 。
这地黄之所以金贵还在于它有一个特点 , 据说在一块土地上种了一年地黄后 , 第二年就不能再种 , 至少要8年后才能再种 。 因为地黄吸收了地气的精髓 , 使土地大伤元气了 , 需休养生息 , 所以地黄又叫地髓 。 另外 , 野生地黄一般都生长在无人耕种的田地里、旷野山坡草丛中或渠沟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