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破碎的森林,让大象回家


亚洲象 , 是体型仅次于非洲象的现存第二大陆生哺乳动物 , 与亚洲大陆很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自然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对于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人 , 尤其是村寨里的长者们来说 , 亚洲象这种动物 , 可以说是很熟悉了 , 他们说起野象的趣事 , 就像是闲话日常的家长里短 , 甚至还给一些经常进村捣乱的“熊孩子”起了昵称 。 但实际上 , 人和象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
大象与人类——关系复杂的“邻居”
曾经 , 它是人们想象中神秘又强大的动物 , 与人类之间有充足的空间距离 。 在人类社会的脉络中 , 它以图腾的形象出现在特定人群的精神生活中;作为寓意“四方无事、民康物阜”的瑞兽 , 它出现在传统工艺品上;它还出现在佛教、印度教和众多原始宗教相关的故事里 , 被人们膜拜、敬仰 。
「」修复破碎的森林,让大象回家
本文插图
西双版纳勐满村村口的白象庙旁竖起了提防野象的警示牌 。 ? 夏德锐 / Greenpeace
随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 人类对大象的了解逐渐增加 , 与大象的互动也变得频繁 。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 , 就出现了古人驯服野象用于生产、运输甚至战斗等活动的记载 。 之后的两千多年间 , 人类农耕的急速扩张带来森林的急剧减少 , 以及对大象的驱赶和屠杀 , 这使得亚洲象的分布区猛然压缩且数量大量减少 。 近几十年中 , 亚洲大陆上人与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了 , 这也使人与象的关系显得更为矛盾而危险:一方面是大象不断为人类所伤害 , 因盗猎而丧生、致残 , 或被逼迫虐待来劳作表演;另一方面大象不断侵入人类的聚居区 , 掀翻车辆 , 毁坏农田 , 伤害人命……屡见不鲜 。

「」修复破碎的森林,让大象回家
本文插图
? 夏德锐 / Greenpeace
(图:村民郑忠平的玉米地在2019年11月的野象侵犯中损失严重;野象活动过后只留下几捧完整的包谷 。 )
大象在公众眼中的形象 , 似乎经历了两次反转 , 从充满神秘色彩的巨兽 , 发展成为了人类活动的直接受害者 , 又成了现实生活中难以相处且危险的“邻居” 。
人象关系为何经历了这样演化?这要从亚洲象自古以来生活的家园——森林 , 说起 。
大象与森林——相互依存
以亚洲象在中国的分布为例 , 历史上 , 亚洲象曾在华夏大地上广泛分布于从北至黄河流域到南的广大区域 。 随着人类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 , 亚洲象的领地不断退缩 , 直到现在在云南省西南部偏居一隅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这片拥有北半球现存最高纬度热带雨林的土地 , 就是中国所剩无几的亚洲象种群最重要的家园 。
「」修复破碎的森林,让大象回家
本文插图
出没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野象 ? 郑璇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作为生态金字塔顶端的大型哺乳动物 , 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广 , 善于根据季节规律寻找适合觅食、育幼、繁衍生息的功能区域 。 它们群居、个体间保持着密切的协作和深度的沟通 , 它们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长久的记忆 , 通过群体之间密切的协作和沟通 , 不断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 , 努力适应生境的改变 , 也同时对生境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
「」修复破碎的森林,让大象回家
本文插图
成年的亚洲象体型巨大 , 可以轻松在密林中开辟象道 。 ? Ardiles Rante / Greenpeace
在雨林中 , 亚洲象发挥着类似土木工程师的作用:它们在林中穿行的巨大身躯 , 开辟出象道 , 被它们采食的竹丛倒下 , 形成林窗 , 让阳光能够透过树冠之间的空隙 , 洒在郁闭的雨林中这一小块略微开阔的地方——这为雨林的健康、新陈代谢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 , 以及林中小型动物的活动 , 创造了条件;大象的脚印形成的小水坑 , 帮助林间两栖动物和靠雨水传播种子/孢子的植物生存繁衍;大象的粪便 , 为种子萌发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养分和环境 , 甚至被昆虫所利用作为居所 。 这些庞然大物 , 就这样串联和驱动着林中的蓬勃生机 。 而这样充满生机的森林 , 也为当地的人们养护着水源、维持着水土、调节着区域气候、供应着多种多样可四季采集的林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