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我将永远铭记那一刻”——CT技师刘卫东“火线入党”的故事


【刘卫东】“我将永远铭记那一刻”——CT技师刘卫东“火线入党”的故事
本文插图
刘卫东
3月18日上午9时许 ,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城东新院 , 医技楼CT室外 , 等待检查的病人排成长龙 。
控制室内 , CT技师刘卫东紧盯电脑屏幕 , 手指快速轻点鼠标抓取图像 , 目光不时扫过面前的玻璃 , 望向检查室内的病人 , 一遍遍重复 , “来 , 吸口气” , “憋紧不出气” , “好 , 吐气” 。
20多分钟后 , 刘卫东离开座位走进检查室 , 轻轻地将病人从核磁共振检查床上扶起 。 这是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大爷 , 刘卫东搀扶着他缓缓走向门口 , 将老人交到其家人手中 。 然后等待在门口 , 迎接下一位病人 。
我也曾害怕 , 但我绝不会后退
这样的动作 , 在疫情期间 , 刘卫东重复了数千次 。
CT室 , 是除隔离病区外 , 医院的另一个病毒感染高风险区 。 刘卫东告诉采访人员 , 胸部CT , 是确定疑似病例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而确诊病例在治疗期间 , 胸部CT也必不可少 , 因为它能直观反映患者肺部情况 。
3月18日 , 刘卫东白班 , 负责做核磁共振的检查 。 一上午时间 , 他接待了14名患者 , 每位患者20至40分钟时间 , 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 而在疫情高峰时期 , 他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人次左右的CT检查 。
1月23日 , 腊月29的那一天 , 刘卫东记忆犹新 。 他那天值连夜班(即白班加夜班) , 一共接待了230多位患者 。
“白天和同事一起做了160多个病人的CT检查 , 几乎没有时间吃饭、上厕所 。 ”他回忆 , 很多病人的肺部状况都不太好 , 每看到一个“白肺” , 大家的心情就沉重一分 。
那个时候 , 他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恐惧 。 “因为我们是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的 , 除了帮他们摆正体位 , 遇到行动不便的病人 , 我们还要帮助他上下CT床 。 ”刘卫东说 , 近距离的接触 , 他能清晰地听到病人在口罩下 , 大口大口喘息的声音 。
到了晚上 , 刘卫东一人值守 , 仍有病人不停地来 。 他忙得脚不沾地 , 晚饭热了一次又一次 , 通常是刚热好 , 便又来了病人 。 直到晚上11时许 , 饭才吃进嘴里 。
“虽然害怕 , 但我绝不会后退 。 而且忙起来就不晓得怕了 。 ”刘卫东说 , 到了后来 , 他便习以为常 , “母亲和孩子都安顿在了别处 , 妻子也在救治一线 , 家里就我一个 , 没什么可怕的 。 ”
哪怕是最简单的隔离衣 , 也舍不得换
无论何时 , 防护服都是一线医护“最宝贝”的东西 , 哪怕是疫情即将结束的现在 。
3月18日 , 一上午都处于紧张忙碌状态的刘卫东没有喝一口水 , “早上肯定是不会喝水的 , 避免上厕所 , 忙起来也会忘记喝水 。 ”他说 , 这是这次疫情给他留下的“习惯反射” 。
疫情期间的CT室 , 不分白天黑夜 , 因为随时可能有密集的、紧急的检查到来 。 尽管CT室有生活区 , 有可供大家休息的床铺 , 但疫情期间 , 那里一直空着 。
大家还是习惯在控制室的椅子上休息 。 闭上眼 , 斜靠在椅背上 , 短暂的放松足以慰藉紧绷的神经和疲惫的身体 , 更何况这样还能节省一套防护服 。
“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 , 我们的防护只有一件最简单的隔离衣 。 ”刘卫东告诉采访人员 , 高等级的防护服会优先供给临床救治医护 , 这是大家的共识 , 没有人会有异议 。 但即便是最简单的隔离衣 , 大家也舍不得换 , 能坚持多长时间就坚持多长时间 。
1月25日 , 大年初一下午 , 超负荷运转的CT机出现故障 , 突然停摆 。 为了给检查争取时间 , 刘卫东和同事第一时间联系工程师 , 通过视频连线 , 找出了故障原因 。
彼时 , 等待做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 , 一整晚 , 刘卫东都在不断接打电话 。 “机器需要更换零件 , 在这期间是没办法做检查的 。 轻症的我们会请他等等 , 如果是重症患者 , 就要立即联系老院区 , 协调他们过去做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