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一线抗疫群英谱|盛华:我是个医生,来了就是要救人的( 二 )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观察患者情况 。
除了个性化治疗 , 盛华一如既往地和患者心心相印 , 息息相通 。 第一次查房时 , 他发现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情绪低落 。 原来 , 这位老人发热后 , 儿子和儿媳也陆续发热 , 她怕是自己传染给家人 , 她既焦虑也有些委屈 , 担心回家后没法向家人交代 。
盛华得知后 , 和她解释:这个病潜伏期长 , 您的抵抗力弱 , 所以才最先出现症状 。 老人的口音很重 , 盛华在隔壁床患者的帮助下和她聊了很久 , 老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 。 老人出院时 , 盛华又专门给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分别打电话过去说明情况 。 现在 , 一家三口都已经核酸转阴 , 相继康复 。 有人觉得盛华多管闲事 , 盛华却觉得很正常 , 家人受委屈了 , 自己当然要帮忙 。
作为临床一线年龄最大、技术最稳的管床医生 , 盛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最难的任务 。 2月24日 , 科里收治了一位100岁的患者 。 患者无法语言 , 咳得很厉害 , 还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阿尔兹海默症 , 血压不稳 , 血氧也很低 。
「中国军网」一线抗疫群英谱|盛华:我是个医生,来了就是要救人的。 对于这位百岁老人 , 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 该把老人安排给哪位医生?盛华主动担起这个担子 , 在老人的病历本上慎重地写下了第一笔 。
和老人沟通困难 , 盛华只能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去摸索 , 再根据化验结果随时调整治疗 。 一段时间后 , 老人的病情有所缓解 , 并顺利出院 。
三、如大漠胡杨般 , 扎根在污染区
岁月如刀 。 时间的积淀 , 让盛华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类疑难病症 , 却也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 虽然我也经常跑步 , 但身体还是不如年轻人了 。 每次从污染区走出来 , 精神放松下来的他都会感觉特别疲惫 , 体力几乎耗尽 。
这种感觉 , 似曾相识 。 盛华的驻地在大漠戈壁 , 被茫茫黄沙砥砺了几十年 , 他的意志早已磨得如胡杨般坚韧 , 更大的困难也能挺过来 。 有一次 , 进污染区时 , 盛华把护目镜调得有些紧 。 刚进去时还没什么感觉 , 一个小时后就受不了了 。 向上一抬额头痛 , 向下一低鼻腔难受 , 就只能直直地看 , 检查患者必须要低头的话 , 就得把脖子整个低下来 。 护目镜里面也起雾了 , 像有层东西在眼前照一样 , 感觉很晕 , 还必须强撑着睁大眼睛才能看到患者 。
那时 , 刚过去了两小时 。 虽然在清洁区的医生也想把他换出来 , 但盛华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下 , 就像以往在沙漠里执行卫勤任务那样 。 那时候 , 心里就一个想法 , 一定要坚持到下班 。 他身边的护士感觉到他状态不太对 , 他也只是风轻云淡地说 , 没事儿 , 今天护目镜有点糊 。
那是盛华第一次按点下班 。 在污染区坚持的时候 , 每一分钟都很漫长 。 当患者按铃的时候 , 他一如既往随叫随到 , 不能因为难受就不去看患者了 , 有时候 , 忙起来了也就没时间觉得难受了 。 挺过了剩下的两个小时 , 得知换班的医生已经穿好了防护服 , 他如释重负 , 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主动和身边的护士说 , 我换班的时间到了 , 你们谁陪我出去下呗 。
四、把27名队员都健健康康地带回去
- 『强国兵器』中方协同美方开发AI工具,英国人:只有中国能做到,抗疫强力辅助
- 华为云启动全球抗疫行动,参与计划伙伴将获最高30000美元免费云资源
- #新华网#中国卫生专家与沙特同行分享抗疫经验
- 「新华网」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第二批抗疫物资
- 新华网:中国向阿塞拜疆提供抗疫物资
- 「新华网」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官员期待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加强抗疫合作
- 冷兵器研究所■国军老将郝伯村去世,享年101岁,金门炮战最后的幸存者与见证者
-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车队!东风出行抗疫网约车队实现零感染
- 唐桥科技全球抗疫日记——传授“中国经验”,云会议平台远程驰援
- 新华社■智库报告:国际合作抗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