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汉朝为何将秦帝国名字给罗马?大汉:世界仅有他们值得尊重( 二 )


(广袤的疆域)

再次政治制度上:城中有五宫 , 相去各十里 。 宫室皆以水精为柱 , 食器亦然 。 其王日游一宫 , 听事五日而后遍 。 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 , 人有言事者 , 即以书投囊中 , 王室宫发省 , 理其枉直 。 各有官曹文书《汉书-西域传》
这段意思是:城内有五个宫殿 , 相距十公里 , 每个都用水晶柱子装饰 , 吃饭的器具也很精美 。 大秦的国王每天去一个宫殿居住 , 轮流在五个宫殿治理政务 , 在去往宫殿的路途中 , 有一个人专门跟在国王车驾后 , 大臣平民有什么重要文书都由这个人收好 , 最后国王回到王宫查看文书 , 辨别是非曲直后 , 在交给分管官员处理 。
(繁华的城市)
最后民主制度上:置三十六将 , 皆会议国事 。 其王无有常人 。 皆简立贤者 。 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 , 辄废而更立 , 受放者甘黜不怨 。
这段意思是:国家设置有36个将领(都督)分别管理 , 他们都有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 。 国王也不是固定的 , 而是挑选有才得的人士担任国王 。 如果国王任职期间发生了灾异或者变故 , 国王就会被罢免 , 进而重新选定 , 被罢免的人往往心甘情愿 。
有以上各个方面的记载 , 可以看出汉朝对于罗马各个方面的好奇和肯定 。认可了罗马人长相上和汉人差不多 , 都是高素质人种 , 疆域广大还有对周边地区的广泛影响力 , 政治制度上的可取之处 , 甚至好奇与他们的民主制度 。
如此全方位的认可 , 才有了汉朝基于尊重 , 对罗马的描述 。
要知道整个《汉书-西域传》 , 记录了西域甚至更遥远的地方 , 大小国家无数 。
这篇西域传洋洋洒洒九千多字 , 除了国家介绍 , 还有战和关系 , 可谓惜墨如金 , 可这惜墨如金的传记中 , 关于罗马的就有近800字 , 占据了近10% 。
(西域传插图)
汉朝对罗马的认可还有好奇 , 由此可见啊 。
即便汉朝的使者最接近罗马的时刻 , 也并没有踏足罗马帝国 , 也毫不影响这种认可 。 (班超遣甘英出使罗马 , 仅仅到了波斯湾就被波斯人忽悠回国了)
最后附上《汉书-西域记》关于罗马的全部记载 。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 。 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 。 从斯宾南行度河 , 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 , 安息西界极矣 。 自此南乘海 , 乃通大秦 。 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 。
大秦国 , 一名犁鞬 , 以在海西 , 亦云海西国 。 地方数千里 , 有四百余城 。 小国役属者数十 。 以石为城郭 。 列置邮亭 , 皆垩C831之 。 有松柏诸木百草 。 人俗力田作 , 多种树蚕桑 。 皆髡头而衣文绣 , 乘辎軿白盖小车 , 出入击鼓 , 建旌旗幡帜 。
所居城邑 , 周圜百余里 。 城中有五宫 , 相去各十里 。 宫室皆以水精为柱 , 食器亦然 。 其王日游一宫 , 听事五日而后遍 。 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 , 人有言事者 , 即以书投囊中 , 王室宫发省 , 理其枉直 。 各有官曹文书 。 置三十六将 , 皆会议国事 。 其王无有常人 。 皆简立贤者 。 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 , 辄废而更立 , 受放者甘黜不怨 。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 , 有类中国 , 故谓之大秦 。
土多金银奇宝 , 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 。 刺金缕绣 , 织成金缕罽、杂色绫 。 作黄金涂、火浣市 。 又有细布 , 或言水羊毳 , 野蚕茧所作也 。 合会诸香 , 煎其汁以为苏合 。 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
【汉朝■汉朝为何将秦帝国名字给罗马?大汉:世界仅有他们值得尊重】以金银为钱 , 银钱十当金钱一 。 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 , 利有十倍 。 其人质直 , 市无二价 。 谷食常贱 , 国用富饶 。 邻国使到其界首者 , 乘驿诣王都 , 至则给以金钱 。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 , 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 , 故遮阂不得自达 。 至桓帝延熹九年 ,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 , 始乃一通焉 。 其所表贡 , 并无珍异 , 疑传者过焉 。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 , 近西王母所居处 , 几于日所入也 。 《汉书》云“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 , 近日所入” , 则与今书异矣 。 前世汉使皆自乌弋以还 , 莫有至条支者也 。 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 , 人庶连属 , 十里一亭 , 三十里一置 , 终无盗贼寇警 。 而道多猛虎、师子 , 遮害行旅 , 不百余人赍兵器 , 辄为所食” 。 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 。 所生奇异玉石诸物 , 谲怪多不经 , 故不记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