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最新丨过半省份经济年报出炉,区域格局正在洗牌( 二 )


次年 , 长三角整体增长势头虽降温明显 , 但此后其增速基本保持在一个区间范围内波动 。 广东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
京津冀GDP增长曲线则从2011起有所下降 。
从京津冀内部来看 , 北京近年经济增速基本稳定 , GDP逐年攀升 , 最新数据已突破3.5万亿元 。 天津和河北经济增速放缓 。
2011年 , 两地GDP名义增速均在20%以上;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 天津和河北GDP增速分别为16.4%和11.3% , 均“在全国保持前列” 。 2019年 , 两地GDP则低于2018年 。
而河北GDP曾一直高于北京 , 2011年至2014年两地GDP差距一度达到8000亿元左右 。 不过 ,2019年 , 北京GDP已反超河北266.8亿元 。 天津GDP增速一直表现平平 。
天津和河北GDP增速下降 , 与经济“挤水”有关 。
第四次经济普查后 , 全国在2019年底开始实行GDP统一核算 , 并对各地2018年数据进行修订 。 其中 , 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均被大幅上调 , 安徽更以4004亿元修订增量排名全国第一;广东则被上调2667亿元 , 排在第6位 。
但在京津冀 , 除北京GDP上调2786.02亿元外 , 河北和天津都被下调 。
追求经济密度
某种程度上 , 京津冀的发展也是整个北方的缩影 。
在2018年GDP修订中 , 全国共有14个省份经济总量缩水 , 除广西和湖南微调外 , 其他被“挤水”的基本都是北方省份 。
整个北方经济占全国比重 , 也从2012年最高点(45.8%) , 回落到2018年38.5% 。 对此 , 去年底的《求是》文章指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 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 , 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 数字的增长让人痴迷 。 “过去大家对于GDP的增速、总量极为看重 , 甚至是唯一指标 , 因此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 。 ”
国家发改委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 , 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如何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愈发受到重视 , “在比较大的基数之上 , 通过创新 ,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进而给当地带来更大的收益 , 实实在在地提高生活水平 。 ”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落于人后 , 这也是北方近年表现黯淡的直接原因 。 而位于南方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 则成为发力科技创新、经济密度不断提升的典型 。
此前 , 上海提出 , 提高“经济密度” , 意味着“以更低的能源、土地等资源消耗 , 支撑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经济发展” , 最终的结果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
同样是一线城市 , 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 一直是深圳发展掣肘 。 2017年 , 时任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也曾谈到 , 尊重创新和市场让深圳种上了“高产田” , 用更少的资源实现了更大的经济增长 。
以此衡量 , 2019年 , 长三角每平方公里产出7126.69万元GDP , 遥遥领先;广东以近6000万元紧随其后;京津冀经济密度则为3894.11万元/平方公里 。
未来的经济版图上 , 如何提升“经济密度” , 或将成为各区域能否争得“立足之地”的关键 。
【『GDP』最新丨过半省份经济年报出炉,区域格局正在洗牌】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