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佛仙人】知乎很丰满,知识很性感( 三 )


这个时候经济利益就非常重要 。 即使创作者实际上本身不是为了赚钱才写 , 但是只有在这个社区写作是能够赚到钱的 , 他才有动机稳定的去“输入——输出” , 而不是等到灵感来了再随便写一点 。
如果一个社区的创作者 , 只有一小部分能稳定创作 , 而绝大多数人只进行零碎创作 , 这样是支撑不起一个内容生态的 。
生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稳定、高效 , 这就需要创作者有长期有效的驱动力 。
知乎把棋子落在了会员制度上 。
目前来看 , 这一步走得极妙 。
知乎的商业模式 , 是建立在整个社区丰富多元化的内容生态的基础上的 , 知乎的盐选会员和知乎的内容生态 , 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闭环 。
要想理解知乎的盐选会员 , 就要先理解知乎是什么 。
在我看来 , 知乎的定位 , 其实是中文互联网上硕果仅存的 , 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聚集地 。
知乎的本质 , 人在蒙古刚下军舰吗?是在互联网时代根本搞不清楚真伪的钢鞭的故事吗?
都不是 。
这些都是表象 , 是从bbs到论坛到有互联网开始的任何一个人群聚集地都会有的现象 , 它们属于匿名模式下的互联网态度 , 属于人类共有的八卦精神 , 但是不属于知乎这个“概念” 。
它们是知乎 , 但知乎不是它们 。
隐藏在这些表象下的知乎真正的本质 , 其实应该是一连串的东西——
从中文互联网的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认真、专业的态度 , 以及由此培养出的崇尚科学、专业、刨根问底的社区氛围 。
野有梧桐 , 凤凰自栖 。
有了这种社区氛围 , 知乎就自然聚集起了各行各业的一大批专业人士 。
他们在现实中可能非常成功 , 在本领域有比较高的造诣 , 这些人同样有交流和娱乐的需求 , 只不过他们所需要的娱乐不是短平快的刺激 , 而是更深度的内容 , 甚至是自己去生产这种内容 。
为什么很多大V嘴上说着退乎 , 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回到知乎?
因为除了知乎 , 互联网上其实已经很难找到适合我们这种人生存的地方了 。
微信公众号可以写作 , 但是交流过于封闭 , 比知乎少了社交;
微博适合社交 , 但是平台浅层娱乐的根性会让深度内容水土不服 。
作为图文时代的黄金产物 , 知乎是我们这些人最后的精神自留地 。
即使现在知乎已经有了两亿注册用户 , 但是社区的核心 , 仍然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
固然 , 在社区的用户体量变大以后 , 偏向娱乐消费的内容也在增多 , 这同样是内容生态多元化的过程 。
但最初的这批人对知乎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既是知乎的用户 , 又是知乎精神的缔造者;
既是深度内容消费的消费者 , 同时也可以转化为这种内容的生产者 。
这是创作者和社区的真正共赢 。
其实从当年那些联合创始人用邀请码的形式 , 邀来了一批高知的程序员和科技媒体从业者作为知乎的种子用户开始 , 就已经决定了十多年后的今天 , 知乎会变成的模样 。
就像决定小红书调性的 , 其实是作为小红书前身的香港购物指南上那些热爱血拼和时尚的购物潮人一样 , 决定知乎调性的 , 也是当年的这批人 。
从知乎一码难求到开放注册 , 再到各种神回复集锦在网上疯传 , 涌入了一大批外站新用户 , 再到知乎的注册用户数破千万、破亿 , 甚至到今天已经突破了两亿用户 , 知乎的界面和用户层已经改版了一次又一次 ,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筛选 。
但是在骨子里 , 知乎仍然是那个知乎 。
在2010年知乎创始人周源发布的一封全体信里 , 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对于知乎的愿景的:
我们相信一点 , 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 ,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 , 知识──被系统化 , 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 , 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