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长河』就得好好想(2):朱元璋认为,好官员永远不需要涨工资?,考了公务员
在汉代 , 出生入死能到“秩二千石”当然算是高官中的高官了 , 俸禄相当于现在一年十二万斤粮!
按照史书的记载 , 西汉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60斤 。 如果能进入“比百石”序列 , 一年有百石“米”或者“粟”吃 , 也还算是不错的光景 。
汉代的县令平均在”秩800石“左右 , 那时全国总共也没几个县 。 如果运气差点 , 只混着个“百石小吏” , 怕是一家老小温饱也成问题的 , 生孩子多了更不成 。
文章图片
猜猜看 ,
实际上”食万户“、”秩二千石“之类都是比较含糊的概念 , 主要用来区分功劳大小、官阶高低 , 也就是听个大概;知道人家级别很高 , 惹不起 , 躲远点儿走 。
当然也有皇帝褒赏给个高帽子的意思在 , 不能太当真 , 一年十二万斤粮咋吃 。 那些“百石小吏”可不会跟”秩二千石“去比排场 , 就算是”吃货“也上不得台面 。
宋代钱多 , 高档丝绸也多 , 除了怕打仗外 , 啥都不怕 。 一切都是钱说了算 , 领土也能用钱换 。
宋代官员的俸禄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类 。 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 , 一般是按月支给铜钱 , 从最高级别的使相40万文起 , 到州县的最低级官员就剩300文了 。 其中“衣赐”是按年发给绫、绢、布匹;使相的“禄粟”有200石 , “内班官”只有一石(宋代的一石相当于现在200斤的样子) 。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常念叨的的“散碎银两”是长这样的 。
”加俸“和”职田“类似现在的“职位津贴” , 比如官员置办服装、外出随从的花销之类 , 有衣粮、餐钱补贴 。 京官的“职钱”从6万至1万六千钱不等 , 按月支给 , 是正俸之外的固定收入;外任差遣的官员给“职田” , 多的40顷 , 少的给7顷 , 官员雇人承佃收租 , 国家不收税 。
明朝官员俸禄也是实物、货币、土地三部分组成 。 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 , 这也是朱元璋一惯的作法 , 有零有整 , 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到从九品60石(明代的一石按100斤算比较靠谱) 。
如果折成银两估一下:在明万历年间 , 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为45两白银 , 如果都以买米算 , 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七八百元的样子 , 也就是差不多月薪一万的概念 , 也不算多 。
文章图片
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 , 没人敢动 。
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 , 没人敢动 , 从来不涨工资 。
至明朝中期 , 通货膨胀了不知道有多少倍 , 俸禄制度要不变通早没人干活了 。 要变通就得先把把制度变复杂 , 并且需要发明好多新名词才行 , 官员们怕是不太容易分清“本色”、“折色”、“月米”、“折绢米”、“折银米”这些概念到底是啥 , 是咋算的 , 很乱 。
倒是朱家的皇室人员比较麻烦 , 朱元璋时代的百十上千人到明中期得有近百万人了 , 祖上规定的待遇不准变 , 又规定了不能种田、不能做买卖 , 所以明中后期朱元璋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皇亲国戚 , 听说也有太笨的 , 只吃官粮过日子给饿死的情况 。
乱就乱吧 , 靠俸禄过日子不是办法 。
【『古道长河』就得好好想(2):朱元璋认为,好官员永远不需要涨工资?,考了公务员】(后边还有 , 抽空再写)
- 传媒黄桃樱桃派▲冬天就得“喂点鱼”,来年枝叶旺盛开花多,真好,要想月季长得好
- 历史的长河故事: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常识判断历史考点复习
- 「历史长河水」何以统治中原长达近300年?,大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历史的长河故事】山西王家大院凭什么被称为“三晋第一宅”?
- #历史长河水#骑单车走过保宁门东街
- 「维京」北欧传奇民族维京人,他们都去哪了,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长河
- 历史的长河故事▲决不撤离,广东医疗队12名队员再战荆州!不获全胜
- 历史的长河故事▲礼让行人讲文明,斑马线前停一停
- 历史长河水@从小地方发展成新一线,GDP超万亿,中国“逆袭”最成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