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书坛』书法杂志中日禅宗墨迹欣赏


『直击书坛』书法杂志中日禅宗墨迹欣赏
文章图片
一休宗纯《七佛通戒偈》
中国书法 , 源远流长 。 如果说唐代“尚法”书风给佛教写经带来一种法度森严的规范的话 , 那么 , 宋代“尚意”书风则赋予禅宗墨迹一种自然率意的抒情性格 。
禅宗自六祖惠能之后 , 极力标榜“教外别传 , 不立文字 ,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 , 高度概括了禅宗对成佛的特殊理解 , 从而形成了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 , 它是中华文化园地里最具原创性的一束奇葩 。
『直击书坛』书法杂志中日禅宗墨迹欣赏
文章图片
一休宗纯《法语》条幅
在禅林中 , 善书的高僧不乏其人 , 他们以全新的理念 , 创新的精神 , 蔑视权威和偶像 , 反对僵死的成法 , 强调主体个性 , 主张直指本心 , 自然流露才是真正艺术体验的实相 , 他们为中日两国书法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
【『直击书坛』书法杂志中日禅宗墨迹欣赏】我们所论述的禅僧书法 , 也正是指这种受过训练的无意识流露 , 是高僧拼入了以往所经历的一切意识经验 , 所显现出来的伟大人格的心灵轨迹 , 人们遂将禅僧的书法称为“墨迹” 。
“墨迹”一词 , 在中国古代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用墨勾勒的线条 , 如宋沈括《梦溪笔谈》称黄荃等人的画“不见墨迹” , 这里指不见墨痕的意思;
二是指手书的原本 ,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朗中秋居》的诗中有“学书求墨迹 , 酿酒爱朝和”的诗句 。
『直击书坛』书法杂志中日禅宗墨迹欣赏
文章图片
一休宗纯《遗偈》
然而 , 在日本 , “墨迹”则特指禅林高僧的书法 , 且仅限于中国宋元时代高僧或同时代入日籍的归化僧及日本镰仓、南北朝、室町时代禅僧的书法 , 甚至不包括现代高僧的书法 。
墨迹的表现形态与书写内容种类繁多 , 应书写的目的与场所的不同 , 其文字的表现姿态也千差万别而难以尽述 。 平安时代 , 贵族们在文案上书写的假名书法 , 多以横幅卷轴的形式为主 , 也便于把玩欣赏 。 镰仓时代以降 , 伴随着禅院伽蓝和书院的不断营造与扩建 , 伽蓝的壁面和茶室间所悬挂的墨迹就成了必要的饰物 。 与建筑物的变化相适应 , 书写的料纸在不断地加大、文字的空间意识不断加强、挂轴的装裱形式也开始流行起来 。 许多巨幅墨迹 , 多与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相协调 。 它与平安时代为供奉佛祖而书写的写经不同 , 那种庄严性和崇高感的书写态度在墨迹中也发生了改变 。 根据种类及其内容的不同 , 既使是同一僧人书写的墨迹 , 其表现形态也大不相同 。
固山一巩《东福寺修正看经榜》(局部)
良宽《天上大风》
良宽(1757—1831) , 越后国出云崎山本以南的长子 。 幼名荣藏 。 十九岁出家得度 , 改称良宽 。 仰慕备中国玉岛的园通寺国仙和尚的大名 , 赴玉岛拜师 , 宽政三年国仙和尚没 , 同七年回归故里 。 其后 , 放浪于国内诸山名刹 , 于文化元年定居西蒲原郡国上山之五合庵 , 文化十三年移住国上的镇守乙子祠畔的小庵 。 十年后的文政九年(1826)以降 , 搬至三岛郡的岛崎村元右卫门的邸内 , 晚年在此生活了五年 , 直至去世 。 因此 , 良宽的研究者们多以五合庵时代、乙子时代和岛崎时代来划分 。 墓地在木村家附近 。 良宽的书法 , 出自唐代的怀素或日本的《秋萩帖》;他的万叶假名书写的也十分精绝 , 线质纤细 , 枯淡清澄 , 与其天真烂漫、无欲恬淡的性格相一致;他还擅长汉诗 , 醉心于中国的古典文學 , 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
寂严在备中 , 慈云居河内 , 良宽住越后 , 他在世时都博得了当地人们的信仰 , 其书法也主要是在信徒之间流传 。 然而在今天 , 这三家作为这个时代的书坛名宿 , 奉献给他们的是最高的赞美之词 , 其评价远远凌驾于儒者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