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科技先生频道 |公众号:zgkejisir
中国科学家又一次抢占了世界人工智能研究制高点!
2020年 , AI技术将会有哪些改变?近日 , 科技日报的一篇权威报道给出了答案: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路径将会是类脑计算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类脑计算又被称为神经形态计算 , 与传统深度学习相比 , 类脑计算优势明显 。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 , 也是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算法 。
在大数据背景下 , 人工智能每一项场景落地应用 , 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 。 以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为例 , 从前期的试验到最终场景落地 , 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上千亿次的数据喂养 , 时间耗费预计长达十年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另外 , 人工智能算法训练中心在执行任务时 , 动辄消耗电量几万瓦甚至几十万瓦 , 而人的大脑耗能却仅相当于20瓦左右 。 基于此 , 专家们一致认为:眼下正遍地开花的深度学习可能并非人工智能的终极方案 。
在产业界 , 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最早嗅到类脑计算的商机 。 2019年7月 , 英特尔发布消息称 , 其神经形态研究芯片Loihi执行专用任务的速度可比普通CPU快1000倍 , 效率高10000倍 。 11月中旬 , 英特尔宣布:埃森哲、空中客车、通用电气和日立公司加入英特尔神经形态研究共同体(INRC) , 该共同体目前已拥有超过75个成员机构 。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类脑计算领域已领先一步 。 最早一批看到类脑计算未来的中国科学家 , 已成功研发了全球第一款类脑芯片!
去年8月 , 英国《自然》杂志首次刊登中国自主研发的天机芯片 ,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施路平教授团队研发的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首次公开亮相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天机芯片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 , 它由156个FCores组成 , 包含约40000个神经元和1000万个突触 , 采用28纳米工艺制程 , 面积为3.8×3.8平方毫米 。
这款芯片未来可应用到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等场景 , 在试验阶段 , 施路平教授的研究团队用一辆无人自行车验证了“天机芯”的处理能力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从视频来看 , 载入天机芯的无人自行车不仅可以识别语音指令、实现自平衡控制 , 还能对前方目标人员进行探测和跟踪 , 并自动过障、避障, 还展现了自适应姿态控制、语音理解控制、自主决策等功能 , 看上去就像是机械有了颗大脑一般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
本文插图
天机芯片如其名——天机不可泄露 。 它的诞生并不容易 , 在天机芯的研究初步阶段 , 没有任何资料文献可供施路平教授团队参考 。 一个细节是 , 有一次为了寻找灵感与突破口 , 他独自登山时故意让自己走丢 , 从而思考怎么在困境之中找到出路 。
在施路平教授的带领下 , 研究团队奋斗了整整七年光阴 。 在《自然》杂志公开选用论文之前 , 团队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研究成果 。 也恰恰是因为没有“论文绩效”的压力 , 他们才得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
中国科技先生@中国AI科学家频频出手!清华第二枚类脑芯片再登《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