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差池”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姜涛]“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差池”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本文插图
武汉的夜 , 静悄悄 。
3 月 9 日 , 中部战区总医院移动检测实验室里 ,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 , 郑重地在检测报告上签上了自己名字 。
此时 , 已是凌晨 5 时 。
他是病毒学专家 , 亦是援非战 " 埃 " 的勇士 。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 久经战场的他再次受命出征一线 。
人命关天需精准排查
核酸检测 , 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 , 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 。
" 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 , 背后是患者鲜活的生命和健康 。 早出一份诊断结果 , 就早一分精准排查 。 " 姜涛说 。
1 月 26 日 ,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湖北武汉后 , 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 , 迅速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
按照任务分工 , 姜涛率领检测组连夜在实验方舱搭建好核酸检测平台 。
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三个环节 , 姜涛牵头制定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 , 根据组员特点合理检测分工 , 利用自研检测试剂盒采用全自动高通量提取仪 , 为实现快速高效检测奠定了基础 。
接收样本、整理编号、核酸提取、试剂配制、上机扩增、结果判读 , 核酸检测机械枯燥又充满风险 。
最大的风险是看不见的病毒 。 如果核酸提取步骤中没有完全裂解、灭活不够彻底 , 就有可能让检测人员暴露于危险中 。
姜涛总是当仁不让地参加耗时最长、风险最高的核酸提取 。 样本提取后 , 他会安排部分人员休整 , 自己坚守实验室等待最后结果 。
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检测 , 从单批次的检测数量到人员进舱出舱准备以及检测时间 , 都相对固定 。 有时送检样本数量多 , 检测人员不但轮番上阵 , 还要连夜赶工 , 最终确认结果要到凌晨四五点 。 检测组研究员黎浩说 , 这种情况隔几天就会遇到一次 。
" 大家要瞪大眼睛 , 接收和处理样本时一定要做好防护 , 留心有无尖锐物品 。 " 每次检测开始前 , 姜涛总要反复叮嘱 。
检测中 , 反映病原基因荧光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判定 。 如果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现象 , 姜涛就会召集人员综合研判 , 必要时还要重复试验进行复核 , 确保结果经得起检验 。
" 出现假阳性 , 就会造成健康人和患者一起隔离从而被感染;出现假阴性 , 会造成真正的患者救治延误 。 人命关天的事 , 来不得半点差池 。 " 姜涛说 。
疫情防控领域多面手
按照防控要求 , 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 , 须在 24 小时内完成 。 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 , 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 , 姜涛率领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组合 , 硬是把时间压缩到 4 个小时以内 , 实现了一个小时内完成 90 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 500 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
" 团队检测高效迅速 , 结果精准 , 极大缓解了我们疫情防控样本检测压力 。 "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
战时快速反应、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 这都得益于姜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
" 姜涛是个多面手 。 " 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这样评价 。
姜涛先后主持和参与 SARS 感染病例、H7N9 感染病例、寨卡感染病例等病原学分离工作 , 参与过登革热疫苗、SARS 疫苗的研制工作 , 建立了系列传染病的病原分离技术平台、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和致病性与传播风险评估平台 , 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点 , 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 。 经过多年科研攻关 , 姜涛团队牵头建立起我军首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 , 构建了全军四级监测体系 , 主持编制的系列技术规范在全军使用 , 大大缩短了呼吸道疫情的检测筛查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