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aily星球日报』DAG的前世今生 (一)( 三 )


上面说的这两类“交易DAG”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是区块链 。
还有一类就是我们Soteria DAG的区块图“Block DAG”(blockDAG), 实现的是严格的“中本聪共识” , 是比特币协议的扩展 , 区块图是中间状态 , Finality是要收缩成一条区块链的 。
所以要再次强调的是 , Soteria DAG 是区块链 , 而且是根正苗红的“中本聪共识”区块链 。
第一类交易DAG里 ,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IOTA , 所以我来分析一下IOTA.
IOTA不是区块链 , 它的网络的交易形成一个DAG , 每一个新的交易必须通过确定两个之前的交易来连接到网络的这个DAG里 。
这个连接要有一个POW的计算 。
但是IOTA的POW计算的难度是固定的 , 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适应所谓的物联网的比较低级的硬件 。 但是固定的POW计算难度使得IOTA的DAG不具有可扩展性 , 而且易于被洪水攻击—spamming.
洪水攻击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网络无法确保共识终局性Finality , 表现出来就是经常一个交易好些天都不能确定 。
所以基本上IOTA的网络不具有共识终局性 , 而一个连共识都不能确定的“账本” , 是不能和区块链账本相比的 。
所以IOTA采用了中心化的”协调节点” — Coordinator 和 “快照” — Snapshot 的方式来强制达到共识 , 但是在洪水攻击的情况下 , 经常连Coordinator也不能达到可以收敛的共识终局性 , 所以我们会看到IOTA网络会“停机”好几天 。
这样IOTA就连分布式系统的基本的“可持续性” — Liveness 整个基本要求也达不到了 。
IOTA还有别的一些问题 , 由于和DAG无关 , 我就不展开讲了 。
现在来说说第二类交易DAG , Hashgraph 和 Avalanche , 它们也不是区块链 , 但是它们试图达到分布式网络系统的“经典共识” , 比如“拜占庭容错共识” 。
它们也具有“拜占庭容错共识”的一类特征 , 即通过优化节点(交易)的通讯成本来提高可扩展性 。
但是如果作为去中心化数字货币账本的应用 , 其实用性是有问题的 , 因为去中心化网络里的节点是可以随时加入 , 随时离开的;那么同步这些节点需要的通讯量的优化就很难保证性能和可扩展性 。
这也是“中本聪共识”相比“拜占庭容错共识”的重大优势 , 即节点达到共识的通讯成本可控 。
在这一点上 , 比特币和我们的Soteria DAG都是严格的“中本聪共识” — 即去中心化 , 防审查以及“无信任”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