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度宗的昭仪王清惠被俘后作词《满江红》被文天祥误解?( 二 )


宋度宗的昭仪王清惠被俘后作词《满江红》被文天祥误解?
文章插图
如果这“嫦娥”是指南宋的太皇太后谢氏,这又婉转低回地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决心,令人敬佩。或许这结句太婉转,无形中让人读来生出歧义。爱国的文天祥读了这首作品后,对这结句产生了强烈的误读。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去大都的过程中,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杀身成仁。所以他敏感地怀疑王清惠这位深得国君知遇的宫中女官有苟且之心,于是感慨地说:“惜也,夫人于此少商量矣!”为了替王清惠弥补过失,便愤然赋笔代她又写了一首《满江红》: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风。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文天祥表达了不附和新兴王朝的志向,代王清惠表达了忠贞不二。写了一首后,犹觉诗兴难消,似乎有许多要表达的,便又依王清惠原韵写了一首和作: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宋度宗的昭仪王清惠被俘后作词《满江红》被文天祥误解?
文章插图
文天祥这首表达了故国宫阙,人去楼空,黯然神伤。随同被俘北上的有一个宫廷乐师叫汪元量的,一直倾慕王清惠才华,也更了解王清惠的为人,便也依韵酬和了一首: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汪元量的这首,分明就是为王清惠辩解,写出王清惠早年在宋宫的美好生活,不料黑风寒雨,身处他乡,断肠心事难以诉说,谁又能懂她呢?辗转来到蒙古大都,女人的命运几乎由不得自己做主,元世祖忽必烈也早闻王清惠诗名,也有意把她纳入后宫,但王清惠决绝地拒绝,愿意出家为道士,以道士的身份照顾并教授年似六岁已经成了亡国之君的幼帝赵显。随同南宋皇室臣僚一块儿来到北方的宫廷乐师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在一首诗中说:“昭仪(指王清惠)别馆香云暖,手把诗书授国公。”这国公就是指已经被削去帝号,封为瀛国公的赵显。后来赵显又被迁徙到天山一带,王清惠忠心事主随行,始终坚持自己作为南宋宫人的节操,以其高尚的品行证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坚定的意志。
宋度宗的昭仪王清惠被俘后作词《满江红》被文天祥误解?
文章插图
三、王清惠遁入空门,向世人表明自己绝不投敌辱国的决心据说:元初,有一姓李的人因故来到元大都,夜静思乡,独自吟哦:“万里倦行役,秋来瘦几分。因看河北月,忽忆海东云。”声音刚落,隐约听到邻家有一妇人倚楼而泣。第二天,他便来拜访,询问昨夜哭泣之事。妇人告诉她自己叫金德淑,本是南宋宫人,流落北地多年。并问他可否是昨晚悲歌之人,李某告诉正是,但是他所吟诵之诗不是他写的,是在路途一位同行的杭州人吟诵过,他便记住了。金德淑叹息地说:这是当年已故的宋宫人王清惠赠送给汪元量的诗句。当年她们共同为宋宫廷中人,两个人关系十分好,如今王清惠已亡,自己流落他乡,想起十几年人事无常,生死茫茫,又听到他所吟诵王清惠的诗句,不由感慨万千,悲自心中起。金德淑还告诉他,王昭仪五月到的大都,宫廷乐师汪元量一直心仪王清惠未果。王清惠去世后,汪元量多次请求元廷希望南归,终于得到允许,以道士身份南归。那些南归无望的宫女们他送行,每人拈韵任七言绝句一首,分别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韵。第一首“劝”字韵便是金德淑所写:“朔风猎猎割人面,万里归人泪姐霰。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