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区|“火与冰”的跨界


延庆区|“火与冰”的跨界
文章插图
王诗存(左)与国外工作人员交流制冰经验。王诗存
延庆区四海镇海字口村村民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师
厨师与制冰师,一个整天跟火打交道,一个总跟冰面亲密接触。北京冬奥会,让一位延庆农民实现了“火与冰”的跨界,在奥运赛道上展开了新事业。
今年42岁的王诗存是延庆区四海镇海字口村人。这些年来,他一直靠打零工生活,开过一段时间的主食坊,当上了厨师,每天的工作就是蒸馒头。
延庆区|“火与冰”的跨界】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个偶然看到的培训信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延庆区“十万人次大培训”。延庆区从2018年5月开展“服务冬奥世园、促进绿色发展”大培训行动,力图打造一支推动延庆冰雪运动发展的中坚团队,让更多人提升技能,吃上“冰雪运动饭”。
王诗存报名参加了浇冰技师初级培训班,“刚开始上课,心里没底,学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制冰这行业还挺有意思。”王诗存干脆关掉了自己的馒头铺,又报名长期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学得很认真。学了整整一年后,王诗存熟练掌握了浇冰技术以及冰车结构原理、维修、安全驾驶等理论知识,他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立志做一名“冰场美容师”。
培训合格后,王诗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延庆区人社局大力推荐,入职北京华体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又经过三轮面试,他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了“冰丝带”里的一名制冰师。
开动扫冰车、操作工作面板,前方冰刃将多余的雪沫刮走,后方出水口不断洒水、修补冰面……比赛中,作为制冰师的王诗存和同事们需要在场边随时待命,在休息间隙上冰扫冰,保证每次比赛冰面都光洁如新。
“虽然现在冰车上是电子化的操控面板,但制冰还是离不开人的经验。”王诗存说,“冰车修冰考验的是制冰师的手艺,讲究刀头的深度和出水量,冰的厚度需要均匀控制在2.5厘米左右,这离不开熟练的理论、长期的实践,还要胆大心细。”
在“冰丝带”工作期间,王诗存见证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我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高亭宇夺冠时的情景。”他激动地回忆,“当时我们整个制冰团队感觉快把手拍肿,把嗓子喊哑了,那可是我国速度滑冰第一块金牌!一想到是在我们负责的冰面上诞生的,就更自豪了!”
冬奥会结束了,但王诗存和“冰丝带”的故事没有完结。随着冬奥场馆绿色可持续转化和运营,他将继续在这里制冰,从服务运动员转向服务大众。
来源:北京日报 采访人员 代丽丽 实习生 张雨凡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