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何以焕发新光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在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向战友们的深情告别催人泪下,色彩让英雄形象彰显温度与神采,信仰具有了穿透岁月的力量。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光影画卷中,红色经典书写了重要的一笔。2021年4月开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在全国开展,48部红色经典影片以修复版的形式,让观众重温红色记忆。这一切,都得益于当今电影数字修复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电影修复行业的辛勤劳动。
老电影保存了文化记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老电影载体的胶片,本身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随着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胶片电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胶片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同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正如一位观众留言所说:“修复的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100多年来,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也带来新的电影美学。电影修复同样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产物。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电影修复从2K分辨率、4K分辨率、单声道转化5.1声道,再到今天黑白转彩色技术的又一突破。该片修复耗时7个多月,上百人参与,修复了16.5万帧画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人工智能)上色,加上人工逐帧做精细化调整,使之最终呈现大银幕。
成功的修复,不仅在于恢复原貌,更能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需要多元化优质作品的支撑。修复电影既提供了新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了电影市场供给,也让今天的观众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随着越来越多修复版电影重回市场,经典电影的观众缘被一次次证明。有不少重映的修复电影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海上钢琴师》在2019年创造了过亿元票房;前两年上映的《天堂电影院》《阿飞正传》票房也相当可观;诞生于1983年的经典动画片《天书奇谭》经过修复也于前不久以新面貌与观众重逢,超70万人次观众为重温经典买单。国内各大电影节展映期间,修复影片“一票难求”更是常态化盛况。
修复成果规模化展现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修复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修复技术的不断突破。近年来,电影修复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自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影数字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西影集团、珠影集团、八一厂等单位逐渐组建修复团队。近几年,央视频、爱奇艺、百度、咪咕等网络平台和社会力量,以及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也加入修复工作当中。去年,集约化修复基地在全国出现,跨地域、跨行业的联动,有望大大提高修复效率,提升修复质量,降低修复成本。
老电影何以焕发新光彩】电影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放映,经典也在与一代代观众的重逢中释放魅力、赓续文化。修复电影是传承经典,也是创新创造,但修复电影不能仅仅止步于保护和上映,围绕经典IP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周边产品,打造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当然,修复电影进入产业流通仍有亟待打通的环节。如何进一步拥抱电影市场,实现跨屏联动、放大社会效益,是行业和产业需要求解的命题。
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国产影片创作质量,健全电影产业体系,增强电影科技实力,提高电影公共服务水平,扩大电影国际影响力,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电影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包括修复技术在内的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