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子|小棋局大世界:东西方象棋中的文化特质( 二 )


从棋子的位置坐标和行动轨迹上看,中西方文化对部队战斗力的认知理念不同。中国象棋棋子行动于坐标交叉点上,无形中强化了与周边线路的关联性。而国际象棋棋子的位置在棋盘线路交叉所形成的格子中,每个棋子都具备坐拥属地的踏实感。中国象棋棋盘因楚河汉界而有了明显的区域划分,国际象棋棋盘则是完全的面与面对峙,黑白相间的棋盘上处处可以是战场,处处可以建堡垒。
从棋子种类上分析,更能看到不同棋种背后的社会文化品格。中国象棋的棋子将(帅)、士、象(相)、车、马、炮、兵七个兵种中,将(帅)、士、象(相)不能走到对方的主战场,没有直接进攻的能力。这样的子力行动区域设置背后是什么逻辑?近半比例棋子的定位是防御,棋子行动区域限制直接决定了另外四种棋子必须冲到前线敌营发挥进攻作用,无形中增大了危险系数。反观国际象棋中的棋子设定,王、后、车、马、象、兵六个兵种每个棋子行动空间均无禁忌,可以百分之百投入战斗,执行的行动策略是目标一致,追求的是棋子之间组合的效能最大化。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不同国家在社会制度、价值主张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中国象棋体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国际象棋则倡导任务优先和个人英雄主义。
3.棋子里的时代印记
棋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质。棋子角色设立、棋盘造型以及行棋规则的不断演变进程,均直接或间接映射出时代地域、民风特色和管理理念。中国象棋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循规守矩的社会秩序,其战斗的复杂又象征着社会矛盾的多元。例如,决定棋局胜负最重要的棋子将(帅)永远留在王城九宫中,周边还有士、象(相)等一众棋子专职护卫,时刻宣誓皇家的尊严。
当然,中国象棋也有灵动应变和因势利导的智慧风采深藏其中。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正常行动时走直线,吃子时需要前方间隔一个棋子当“炮架子”才能迸发隔山打虎的神力。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攻击性能减低,价值也随之缩水。炮的能量不是所有棋子当中最大的,却是棋盘上射程最远且担负联络前后左右相关棋子协同作战的中坚力量。显而易见,炮的功效大小取决于“炮架子”是否称职到位。失去借力资源的炮,其能量便消失殆尽,“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学会用炮,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军事战斗中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攻守之法,明白借力打力、顺势而为的灵动之妙。
源于东方、兴于欧洲的国际象棋则显露出不一样的价值原理和行动逻辑,推崇以结果效能为核心评判标准的思想,约束较少。例如至高无上的王可以在棋盘上的任意位置行动,经常还需要御驾亲征一线,承担战斗主力军的职责。兵在国际象棋中原本也是个“凡夫俗子”,能量最小。但当兵冲破重重阻力成功抵达对方棋盘底线时,这个兵便可以升变为王之外的任何棋子,“鸟枪换炮”华丽转身,取得荣耀战功。
最能表现两种棋之间文化差异的是棋子“马”。中国象棋的马有蹩马脚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马的旁边有其他棋子存在,马就丝毫动弹不得。国际象棋里不存在蹩马脚的规则,这也是习惯下国际象棋的人学下中国象棋时最难适应的地方。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而言,很难理解马与其他棋子原本处于毫无关联的位置,只是旁边放上一个棋子,凭什么就寸步难行了呢?
4.以棋理论事理
常言道,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真正的棋坛高手,崇尚大道至简,把持平常心。棋局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理念,并以规则的形式应用在棋局中,对社会文化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棋类运动项目具有启智益智、养心修性的功效,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棋艺活动是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内容,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几乎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尽管东西方地域遥远,民族文化差异很大,但这两种游戏却如此超乎寻常地成为现象级的社会文化要素。棋子一旦从棋盘走向生活,便同外部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会下棋、懂棋理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方寸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