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赏乐|威廉·退尔的号角

文/雷 健 图据音乐圣经网站
与欣赏众多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不同,听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就像是听了一部微缩版的交响曲。这是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大学年代第一次听这首序曲时的感受,至今不能忘怀。因为这首序曲明显分为四个部份,每个部份主题不同,既讲述了歌剧的情节故事,又表现了整部歌剧的主题思想,且每部份都旋律优美,能单独成章,单独聆听。
歌剧《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最伟大的歌剧之一,也是他写的最后一部歌剧。写完《威廉·退尔》那年,他才37岁。
序曲|赏乐|威廉·退尔的号角
文章插图
音乐家罗西尼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年2月29日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湾的海港城市皮查罗,父亲是个小号手,母亲是一名歌手。家庭遗传使罗西尼从小就有一幅好嗓子,很早就受到音乐训练,学会了演奏小提琴和古钢琴。童年时他就在一所教堂合唱队中担任独唱,这一经历差点让他成为一名阉人歌手。他的舅舅看他一幅金嗓子,居然建议将他阉割,让他成为一名收入颇丰却为世人冷看的阉人歌手。好在母亲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留下他的童贞身体。罗西尼为此一辈子感激母亲,不滿舅舅。
18岁时他创作出第一部歌剧《婚姻契约》并在威尼斯上演。从1810年起直到1829年,19年间罗西尼一共写了39部歌剧,成名作是《坦克雷迪》。其后罗西尼乐思如泉涌,佳作不断,他曾夸言,“给我一份洗衣店清单,我也能将它谱成乐曲。”《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让他在作曲届的声望如日中天,其后还有受到观众热捧的《贼鹊》《灰姑娘》和《摩西在埃及》。1829年上演的《威廉·退尔》是最后一部,也是名声最大的一部歌剧。本应是佳作频出的壮年,罗西尼却搁笔,再也没有写过歌剧,靠丰厚的版税过起了锦衣丰食的寓公生活。据说在停笔39年后去世时,他的遗款达到145万美元。
与他恬淡闲散的生活相比,《威廉·退尔》的故事却跌荡起伏,充满刺激。《威廉·退尔》是德国作家、戏剧家席勒根据13世纪瑞士民间传说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创作的五幕十四场的戏剧,讲述在威廉·退尔带领下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血腥统治的故事。
序曲|赏乐|威廉·退尔的号角
文章插图
罗西尼画像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中,威廉·退尔是一名神射手。有一天小村庄逃来一位牧羊人,他杀死了一个企图强暴女儿的奥地利士兵,正被追捕。威廉·退尔用小船帮他成功逃亡。恼羞成怒的奥国士兵一把火烧了小村庄,抓走了受人尊敬的长老。统治该地的奥地利总督格斯勒在奥国统治瑞士百年庆典时在阿道夫城广场上令人将他的帽子挂在广场柱子的顶上,命令所有经过的人必须向帽子致敬。威廉·退尔和儿子杰米拒绝向帽子敬礼被奥国士兵抓了起来,没收了他随身带的弓箭。
格斯勒听说威廉·退尔是一名神射手,命令他去射放在杰米头上的苹果。威廉·退尔取回弓箭时巧妙地取走两支箭。当他射中苹果后,另一支箭不慎从腰带里滑落下来。格斯勒问他,这支箭用来干什么?威廉·退尔说,先生,如果我第一支箭射死了我儿子,那么这一支箭就是用来射死你的!狂怒的格斯勒下令把威廉·退尔抓起来关进监狱。正当格斯勒和奥国士兵乘船押送威廉·退尔去琉森湖中监牢时,湖上刮起风暴。威廉·退尔在船夫和村民们的帮助下逃出生天,用箭射死了格斯勒,随后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攻陷了阿道夫城,推翻了格斯勒的统治。
罗西尼接到剧本时觉得五幕十四场的戏剧太长,于是请诗人比斯和作家马雷斯特、克莱米欧对脚本作了修改,最后形成了四幕歌剧。罗西尼花了9个月完成了谱曲,于1829年8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
《威廉·退尔》在罗西尼39部歌剧中有着特殊地位。音乐史家认为,这部歌剧是罗西尼探索歌剧改革创新的总结,取得了戏剧性与抒情性、英雄精神和风格体裁完美结合的效果,既有民族特性又保持了意大利优美动听旋律的传统。其序曲就是典型。
序曲|赏乐|威廉·退尔的号角
文章插图
《威廉退尔序曲》黑胶唱片
《威廉·退尔》序曲用简练的手法描述了剧情大概,分为四个部分,听起来就像是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乐曲第一部份开始就是由独奏大提琴奏出的优美行板,几小节后进入大提琴五重奏,描绘出瑞士阿尔卑斯山间黎明时分的景象,雾霭迷蒙,寂静如画。长笛在低音区的短促音提示风暴即将来临。定音鼓轻声滚动敲击直接将乐曲引入第二部分:暴风雨。这部分是对暴风雨的描述,先是小提琴紧张的旋律,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随着铜管的加入,音乐逐渐呈现排山倒海之势,下行的半音阶乐句如阵风刮过势不可挡,终于乐队全奏,暴风雨来了,长号在定音鼓和钹的配合下坚定有力地合奏,那既是雷电的交响也是瑞士人民不满哈布斯堡王朝奴役的反抗。第三部分是雨过天晴后的牧歌。英国管率先吹出宁静悠远的旋律,长笛马上给予应答。平和悠静的阿尔卑斯山在木管的相互应答中展现出迷人风光,山岚缭绕,草地如茵,和平终将光临这片美丽的土地。序曲第四部分是最为有名的乐章。小号坚定地吹出雄壮的战斗号角,铜管乐器奏完激动人心的序奏后弦乐组奏出人们熟悉的进行曲,马蹄沓沓,勇往直前,既华丽又富于英雄色彩,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最后乐曲在强奏中形成高潮,那是瑞士人民推翻暴政后的欢庆。每每听到这段音乐不禁会有想效命疆场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