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就是一个专门播洒种子的舞台,这个舞台不是在“选秀”,也不是在“造星”, 而是坚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戏曲的学习体验和感情中来,引导更多的学生去了解戏曲、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在戏曲文化中的才华和风采。
参与《一堂好戏》节目录制的主体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在校大中小学的学生;戏曲剧种丰富,囊括了京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越剧、广东粤剧、黄梅戏、锡剧、沪剧、川剧、秦腔等十余个剧种。在剧目的选取上更是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既有传统经典名剧,也有新编历史剧,现代经典剧目,还有原创戏曲课本剧。
文章插图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梨园周刊》栏目策划刘连伦从事少儿戏曲工作整整30年了,他感慨地表示:《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做到了我一直非常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将这些戏曲做了一个细致、系统化的梳理和呈现,在传统上创作出新东西,很了不得。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在研讨会上表示: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注重的是集体性的表演,而不是一两个学生的‘独角戏’,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带动和感染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戏曲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校园戏曲春晚》更是采用了“立足学阶”这一独特的编排方式,从中小学生到中等职业戏曲院校再到高校学子的依次展示,最后两章分别是入选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员代表和来自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川剧、豫剧和锡剧等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当代名家们带领学生们表演经典名段,全面展示展示校园戏曲的累累硕果。
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郭娅楠在研讨会上对这个设计编排称赞道: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巧思设计,一层一层的进阶式展示,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一种偶像和榜样的力量。
无论是《一出好戏》还是《全国校园戏曲春晚》所搭建的这个平台,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增进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这些学生将来未必会从事戏曲工作,但肯定会成为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积极传播者、推广者,未来也必将会影响带动一大批爱好者、参与者,共同赓续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薪火相传,代代绵延!
教育传媒研究总编辑张志君表示:可以说这两档节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创新,起到了沟通古今、沟通未来的作用,让参与其中的孩子们既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精华不断传承下去。
文章插图
创新:思维+方法+传播推陈出新,古老文化焕发的新活力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多元文化盛行的时下,中国传统戏曲正在流失传承的土壤,日渐式微的态势已有显现。如何能够通过创新手段,打开这扇有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大门,重新迎来新的生机和曙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所值得思考和为之付出不断努力的新课题。
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专业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编导人员兼具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他们在尊重戏曲艺术、遵循电视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精心用心策划,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堂好戏》不仅连续两年荣获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项目的重点扶持,还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第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究其原因,是节目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多维度多角度进行创新。荧屏上从来不缺少戏曲类的节目,但始终是小众节目,《一堂好戏》和《全国校园戏曲春晚》则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首创“电视戏曲+校园+文化”的全新模式,大胆启用非戏曲专业的学生在戏曲类电视节目中担纲主角儿,演绎展示戏曲艺术的别样风采。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张尧在研讨会上表示:这两档节目做到了把‘戏曲+教育+传播’的一个完美有机结合,是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杰作。
《一堂好戏》不断迭代升级,每年的节目都会有新意、有变化、有提升。节目内容从最初的学习模仿经典名段,大胆调整为以原创戏曲课本剧为主,把校园文化与戏曲文化做到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节目的看点和聚焦,更是通过这种视角映射戏曲进园后把发挥出的独特作用和培根铸魂的本质意义。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