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宾馆:艺术流派融汇所投射出的建筑与场所记忆|建筑可阅读 | 西班牙


静安宾馆:艺术流派融汇所投射出的建筑与场所记忆|建筑可阅读 | 西班牙
文章插图
寿幼森摄影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建筑与场所记忆的角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看作是研究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窗口。历史的包容缱绻,积淀下了世界艺术流派变幻的城市万花筒,也塑造了独特的海派建筑文化——包容与海纳百川。
静安宾馆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多元建筑风貌的投射,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场所记忆。其外部设计虽没有太多的装饰,却通过结构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定义了建筑空间,就如同朴实的诗歌般,赋予了材料质朴的个性与自然的张力,从而呈现出怡人的尺度,进一步满足了住客在东方享受地中海的轻松惬意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其前身海格公寓是美国建筑师哈沙德设计的西班牙风格的多层公寓,建筑材料与装饰上虽没有采用外滩近现代建筑群中古典主义里高大的罗马柱式或厚重的花岗岩贴面,但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浪潮下装饰主义所特有的简洁几何装饰。对比设计师之后的作品(建于1930年的枕流公寓)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的手法,例如简洁的楼面与对称式的建筑结构,以及探出式的入口门廊拱形设计。
可以说,静安宾馆是哈沙德早期设计中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从折衷主义向装饰艺术转向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他早期对装饰主义的探索及实验性作品。
静安宾馆的历史缘起与风华
静安宾馆坐落于静安寺街道海苑居民区,华山路370号,是一座具有典雅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的西式建筑,并于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该建筑由哈沙德洋行设计并修建于1925年至1934年,整体建筑外形具有折衷主义与装饰艺术风格色彩,在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变化与沉淀后,已成为很多人心中一份独特的记忆。
静安宾馆:艺术流派融汇所投射出的建筑与场所记忆|建筑可阅读 | 西班牙
文章插图
寿幼森摄影
静安宾馆原名“海格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简瓦坡檐,水泥砂浆糙面墙面。对称立面中部及两端设四阳台,入口设石拱券门廊,门内大楼梯直升2层门厅。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地政局开办土地产权登记时,曾由英国侨民杜纳代理海格大厦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产权登记,但“股份有限公司”仅是个用于申请的名义,实际是几个英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发起并由英、美旅沪侨民等多人出资共同购地建房用于自住:例如公寓的第82号室连同第39号车间是属于英商协和洋行,81号室是被美商上海电话公司所用,12号是归于英侨鲁宾生的等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此建筑改作中共华东局机关办公大楼,后又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办公楼。根据笔者采访的工作人员口述,陈毅也曾在这座楼里办公。1977年12月,为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大楼改做宾馆,更名为静安宾馆,1992年加建两层,共9层,设客房104套,其中特等套房一套,双套房7套,单间客房96套,8层和9层内有餐厅,整体建筑面积4932平方米。
静安宾馆:艺术流派融汇所投射出的建筑与场所记忆|建筑可阅读 | 西班牙】静安宾馆的照明灯具都有近50年的历史了。在笔者的采访中,一位在此工作了30多年的宾馆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灯具都是装修考察时,专门从西班牙采购的云石灯,那个时候一个灯就二十多万人民币,整个楼下来的费用也是很大一笔,但是真的很漂亮,很多来这里喝咖啡的顾客都会问到这个灯。”云石灯采用了西班牙云石整块进行切割和打磨,其特有的云形纹路、色质纯真、天然纹理,是火山爆发后的岩熔经数万年固化形成的固体,具有“刚中有柔、硬中见软”的特性,折射出的光柔和静谧,暖中带着典雅与古朴,投射出时光流转与岁月沉淀的独特氛围,烘托出静安宾馆独特的历史记忆。
五十多年来,静安宾馆以其优质的服务、精美的菜肴和优美的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宾馆的特色菜“水晶虾仁”,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吃在静宾”的美誉也曾口口相传,受到国内外顾客的认可。至今,宾馆接待过众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政要等,其中有前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英国女王胞妹玛格丽特公主、柬埔寨王国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另外,很多顾客与静安宾馆有着十几年深厚的感情,哪怕去了外地,每年来上海也都会选在这里入住,酒吧吧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有些老顾客他至今都认得出,这大概就是植根在了这代人记忆中的上海开放包容的性格吧。岁月缱绻,创新让上海一直迸发着活力,而历史的沉淀与记忆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加的迷人与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