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文艺评论丨电视剧《冰雪之名》创作谈:以冰雪之名礼敬奔腾时代( 二 )


文章插图
我们的奥林匹克
冬奥,不仅是一项体育盛会,也是一次高规格、大范围的社会动员,是一次辐射广远的文化事件。《冰雪之名》除了追求时代纵深,在叙事广度上也进行了有意识地拓延。
参考中国输送冰雪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故事描绘了东北——北京的由远及近的地域图谱。故事开篇,就把视角拉到了与冰雪运动有着天然亲缘关系的东北。无论是严义国雪夜冰橇返乡、严振华组织野冰比赛,还是严振华唐剑坠入熊洞遇险……都展示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博弈关系——这种从冰天雪地里迸发出的生命力,正是历代冰雪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冬奥精神的题中之义。相应,故事的尾声,严森林回到东北故乡,红红火火办起了冰雪旅游产业。冰雪之魂从雪乡生根,终而反哺雪乡,这既是故事里的多彩人生,同样是我们对现实的美好期许。
人物形象的构筑上,《冰雪之名》采用了群像方式展现两代冰雪人的生命情状。故事以严振华父子的运动生涯为主轴,同时也书写了包括国家队陪练运动员、队医、冬奥媒体采访人员、奥组委工作人员、志愿者、冰鞋厂民族企业家等一系列冬奥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
值得一提的是,下篇故事里,男主角严阳很长一段时间以女队陪练的身份留在训练营训练。事实上,武大靖、李佳军等我们熟知的运动健将的确都曾有过女队陪练的经历,我们从真实运动员的经历中择选、编织,加以艺术处理,最终完成了严阳这个人物的塑造。本剧里还有不少诸如此类的角色,一辈子做教练不负初心的曲教练、把每一位队员身上的伤病烂熟于心的队医叶小小、立志于小众冰雪项目推广的媒体人严忆北……主人公们的每一次全力冲刺背后,都承载着整个中国基础设施的飞速建造、科技产能的大量投入、冰雪产业的全力支持,承载着教练员、建设者、媒体人、志愿者等普通人的奥运梦想。他们因滚烫的冰雪之心和爱国之心聚集,他们的身影也浓缩着值得颂扬的当代中国精神。
《冰雪之名》除了展现我国优势项目短道速滑外,还花了大量笔墨在花样滑冰和跳台滑雪等项目上。我们知道,若聚焦短道速滑项目,自然符合大众对大国体育风采的期待,能满足观众民族自豪的“爽感”。但奥林匹克精神的要义,不仅仅是输赢胜负,也是参与,是分享,是携手共进和相同的愿景。正因如此,我们在创作中坚持了由微观至全景的创作准则:多地域、多项目、多岗位切入,《冰雪之名》要讲的不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而是我们的奥林匹克。
冰雪运动|文艺评论丨电视剧《冰雪之名》创作谈:以冰雪之名礼敬奔腾时代
文章插图
求实、求准与求真
对于2022年的观众来说,冬奥早已可及可感,它已经悄无声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这样一个题材,容不得创作者的臆想和悬浮,我们务必坚定地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时代求实,技术求准,人物求真。
时代求实是故事的基础。《冰雪之名》跨越中国巨变的四十多年历史,从1990年代初严森林毅然下海,到李冰河之父国营工厂的改制和东北下岗潮……笔者致力于回到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和“现场”,感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浪潮,体现每个时代人物的精神气质,尽量与故事中人同感同受。
技术求准是冬奥题材电视剧的专业保障。作为一部竞技题材的行业电视剧,专业精准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评判指标。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顾问从剧作到拍摄阶段的全程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故事里所涉上百场与竞技技术相关的戏份,编剧和策划团队都参考了大量数据资料,并且和体育顾问逐字逐句核对、反复核准,力求让故事更踏实落地,离专业近一点,再近一点。
人物求真,力求让故事充满人文情怀。不同于主人公常有的“主角光环”,本剧的人物命运也并没有刻意追求“圆满”的大结局。每一个人都镶嵌在时代深处,都不是凭空虚设而来,他们是奋斗者、抗争者、追逐者,但未必都是笑到最后、结局完满的“英雄”,他们有真实的爱和痛、欢欣和失落,他们是所处时代冰雪人的命运缩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花滑运动起步不久,上篇严振华、李冰河两位年轻的双人滑选手,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代健儿。我们从2022年回望,明白彼时的中国运动员并没有达到站上国际赛场的水准,他们无法跳出历史的局限,能做的只有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青春。对于他们个人而言,这是无奈和失意的,但这就是无数花滑人经历过的真实的青春。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前驱和拓路,才有了今天冰场上更从容、更矫健的这一代冰雪人的身影。以冰雪为名,从严振华、李冰河到严阳、金莹,两代人之间——是生命力量的传递,是精神的传承,同样也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凝望,是青春与青春之间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