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吕宏军作为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早已将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视为自己的使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瑰宝。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吕宏军说。
二十四节气:解码“中国式浪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节气歌,也彰显着二十四节气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文章插图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单单是对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记录,更包含着中国人讲求阴阳平衡、左右兼顾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
“二十四节气和公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简化版的公历,是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历法既要兼顾太阳,还要兼顾月亮,这种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人阴阳观念的体现。”闫松涛说。
闫松涛介绍,二十四节气又分为72候,每个节气间相隔约15天,每5天为一候。“从立春开始,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经历过寒冬后,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三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闫松涛说,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所蕴藏的“中国式浪漫”,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在登封,冬至、夏至测日影这个古老活动,至今仍在观星台定期举行;“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词,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小寒、大寒等节气的对称,也不难看出中国古人讲究对称美的执着。
“你看,中国古人历法上的‘成双配对’,用自然现象标注岁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种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不正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体现吗?”闫松涛说。
总策划:赵丹平
统筹:卫铁民、刘恺
监制:闵捷
采访人员:双瑞、翟濯
视频:任卓如 杨静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清明|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
- 历史|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
- 教育部|北京出版集团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孙勤|艺术家+文化地标《京·粹》展现北京魅力
- 北京冬奥会|文创IP重在深耕
- 演奏家|艺术家+文化地标 系列短视频《京·粹》展现北京魅力
- 主题活动|“北京消费季”下月启动,重点商圈主题活动等您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