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二 )


都画好了地图的,都是航拍过了的,都是在监控中的。
哪里突然多了一片茶园,哪里突然少了一片茶园,不久就会有人来过问,有人来查看。查实的,还会被罚款,严重的,还会有牢狱之灾。
比如前几天上山,惊奇地发现S师傅居然不住在山上,在山上忙到十一点多,他就开车带S师嫂一同下山去,回镇上的老宅里睡。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再上山。
怎么他也贪图享受起来了?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上级下来查他们的用地属性,但凡是原行审批的农业用地,一概不能用作人居——可以种茶树,可以建茶厂,但不可以住人。
原来住了人的,马上要搬走。原来建的住宅,马上要改,改成茶厂车间,或者改成存茶仓库。
看,连用地都在如此严格的管控当中,何况是茶园?
那是更严了。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4》
那么,本地人本省人,从前不是茶农,现在因为开店卖茶了,就想有一片自己的茶园,故去开一片新茶园,这种情况有吗?
有,但非常之难,条件之多,很难想象。
第一个,必须是本村的户口。
比如想在牛栏坑新开辟一片茶园,那就必须是天心村的人,是本村的户口,外村的人,肯定不行,不具备资格。
第二,必须要通过审批才可以。
新开辟茶园,要层层审批,各部门盖章。
因为开山,涉及到生态环境,涉及到小范围的天气,涉及到水土保持.....等等很多因素,属于多部门管辖。
大概率,新申请茶园是批不下来的。
如果违规开山呢?
那也可以,但一旦种下来,就是很大的成本——开山的成本,种树的成本,而万一被发现,被勒令清除,那就血本无归了。
甚至还要罚款,损失就更大了。
所以,本地人本省人,卖茶还可以,毕竟没有太高门槛。但要想有一片茶山,属于自己的,是没那么容易的。
除非,跟茶农合作。
就像村姑陈李麻花跟S师傅,跟武夷山胡歌的合作方式。
但这种方式是有风险的。
要共同出资,要有权利义务分配,要有口头或者书面协议,要志同道合,要理念相一致,才能一同走下去,并且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否则,只会是相见容易相处难,一两年之后,便是一拍两散。
或者,跟茶农买地,但哪个茶农那么傻,放着能下金蛋的鸡不养,放弃长期回报而只图短期利益呢?
茶农愿意卖的,都是自己家里的边角地,并且,还不大。
三分地,五分地吧。
这么小,能产多少量?大家都能数得出来。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茶地|一个卖茶的掌柜,要拥有一片白茶、岩茶、红茶的茶山,很容易吗?
文章插图
《5》
本地人,天生就有本乡本土的资源,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茶山茶园,尚且如此艰难。
而外地人,外省人,要想在福建的几大核心茶区拥有一片茶山,容易吗?
那就更难了。
除非是VC级的大资本进入,与地方主管部门合作,或者是BAT之类的大企业直投,才有可能拿到一片山头,开山种茶——不过不是核心产区,核心产区早被人拿光了。
三坑两涧里还有多余的茶地么?太姥山就更没有了。桐木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想在那开荒种新茶园,更是难上加难。
普通的外省茶掌柜,开了店,想来产区拥有一片茶园,也无非就是那几种方式:第一,与当地茶农合营;第二,承包当地茶农的茶地;第三,花大价钱硬买。
合营,属于风险最小的方式,但稳定性差,除非大家都拥有契约精神,或者志同道合得厉害,否则,跟夫妻离婚一样,没两年就一拍两散的可能性极强。
现成的例子便是:某品牌与武夷山茶农的合作,一开始热闹非凡,但终究没有逃过七年之痒。劳燕纷飞是现在的结局。
承包,要花钱,有费用,但有合同约束,前期大家都有甜头,比较有保障。
后期还能不能继续,全看双方的情商和理念是否相合。
但承包有年限约束,于承包方而言,一旦过了期限,便失去了产区资源,需要另寻发包方,比较被动。
且新发包方的茶地是否价格更高,是否地理条件不佳,是否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也是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