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平遥|沉浸式演出,接下来如何演?

寒冷的冬夜里,位于市北区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芝罘路74号大院格外热闹。在蓝色灯光笼罩的百年里院中,一桩悬疑案正在发生……院子里,人头攒动,观众眉头紧锁,猜测着故事的结局。
这是一场名为《无昼之夜》的演出,也是青岛沉浸式实景互动演出的“破冰”之作。自2021年12月17日开演以来,上座率达到八成,在大麦网上获得7.9的评分。
“沉浸式演出是一种新型的演出形态。演出过程中,观众除了观看,还能参与剧情,与演员互动,拥有沉浸式的独特体验。”《无昼之夜》出品方创意more机构负责人张茹说,目前,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推出了一批主打沉浸式概念的旅游演艺作品,一些老牌旅游景区凭借沉浸式演艺节目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年轻一代游客的打卡地。
文旅产业新“风口”,青岛刚刚起步
又见平遥|沉浸式演出,接下来如何演?】沉浸式体验如今几乎覆盖文旅新兴消费的所有领域,正成为文旅产业的 “下一个风口”。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48.2亿元,包含35种沉浸业态、1100项沉浸体验项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分别印发文件大力推动、鼓励沉浸产业发展。
“通过场景营造、故事线构建、互动设计和高科技手段,沉浸式演出能让观众进入一场身临其境的幻梦。其中,场景营造是重中之重,是能否将观众代入剧情的关键。青岛老城区独具民国特色、欧陆风情的老建筑无疑是沉浸产业的绝佳载体。沉浸产业强大的消费吸引力也能为老城区复兴提供推动力。”由市北建投集团委托合作的四方路街区商管负责人、青岛天泰城格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马长春表示,目前,青岛“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演出常驻老建筑,还需迈过几道坎
《无昼之夜》演出时间为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16日,并非常驻演出。“常驻的沉浸式演出需要与老建筑达到场景、文化的深度融合。《无昼之夜》是一场小型演出,与里院的结合仅仅是初步水平。沉浸式演出要实现常驻老建筑,还需迈过场景共融、市场认可、资金支持等几道坎。”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马长春有着同感。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民居属性使得里院的建筑结构注重私密性,天然与剧场的展示需求相悖。此外,为保护历史建筑,运营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场景改造、利用,给沉浸式演出常驻老建筑增加了难度。“考虑到芝罘路74号的楼梯狭窄、楼板承重有限等因素,我们只能将每场演出的观众人数控制为最多40人。”张茹告诉采访人员。
“大型沉浸式演出可以通过前期精细化的场景改造、剧本适配、互动设计来降低老建筑的客观限制,与老建筑达到场景、文化的深度融合。”马长春介绍,目前,大型沉浸式演出渐渐成为国内旅游景区的 “标配”,《又见平遥》《南京喜事》等大型沉浸式演出已成为老城区的流量密码。“另一方面,大型沉浸式演出前期戏服和剧本打造、演员阵容、场景搭建、灯光道具等投入巨大,短期内回报率不确定性高,一般的民间资本不敢轻易入场。”马长春指出,不少城市的大型沉浸式演出文旅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政府可以与民间资本合作,共同开发本地IP,扶持几个优秀样板,给市场以信心。引入全国范围内经过市场验证的头部品牌也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好办法,政府也可以直接在老建筑的使用房租上给予优惠扶持。”一位业内人士建议。
“我们已经有了行动。”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处副处长刘文静告诉采访人员,2022年1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牵头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沉浸式体验新业态发展,通过资金补助或政策性股权投资支持文旅企业开发建设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和场所。“2022年,我们还会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其中,沉浸式是重点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已经实地调研了30多家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刘文静说。
赢得回头客,剧本品质需不断打磨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因为没有大型场景的震撼及视觉冲击,小型的沉浸式演出格外考量剧本的品质。《无昼之夜》首演前3天,全部场次观众票售罄。首日演出后,《无昼之夜》团队根据观众的反馈对场景体验和故事线做出了调整,使观众的体验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