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安|千门万户曈曈日 且看“新人”传“旧俗”( 二 )


花馍面塑在山西的过年礼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前到了春节,若是要去长辈家拜访,必须要带着自己蒸的蝙蝠造型的枣花馍,寓意“福到寿到”;平辈之间拜年,则要互赠“花花子”;若是客人带着小孩来拜年,主人还得送一块小花糕作为回礼,祝福孩子“步步高”。“以前的春节为什么有年味?因为年味就藏在这个过程中和这些讲究里。现在一些人不讲究这些了,可年味不能淡下去。”卫兴安感慨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的面塑手艺也在悄然变迁。几十年前,花馍面塑较为常见。但花馍制作的原料是发面,做好的花馍在发酵过程中会膨胀变形,因此花馍只能展现写意式大线条的造型,且颜色是面团的本色,至多用豆类或枣点缀。后来,为了让花馍面塑的视觉效果更好,人们采用了表面彩绘、添加色素等方法给花馍上色。
“面塑手艺如果想流传下去就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从19岁学习面点,到24岁开始带学生,时至今日,卫兴安依然不断在面塑手艺的创新上下功夫:“我和我的学生现在做的面塑比传统的花馍面塑更受欢迎。我现在主要研究人物面塑和食雕,这类面塑用多种原料调配而成的面塑面制作,不用发酵,直接蒸熟,造型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我在造型细节上有更多施展空间;我有一些学生,他们主要研究用蔬菜水果汁调制颜料的方法,给传统的花馍面塑上颜色。”
“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让面塑手艺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我希望有一天,人们逢年过节的时候能想到去买一个面塑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甚至能亲手做一个。这既能增添仪式感,又能表达美好祝福,这样的春节才有年味呐!”卫兴安充满期待地说道。
卫兴安|千门万户曈曈日 且看“新人”传“旧俗”
文章插图
敦煌博物馆馆藏西晋白虎雕刻彩绘砖。受访者供图
卫兴安|千门万户曈曈日 且看“新人”传“旧俗”
文章插图
卫兴安为虎年春节创作面塑作品。孙学起摄/光明图片
3.于传承中寄托乡情,让非遗融入生活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仕阳镇的仕水溪上,延伸排布着223齿仕水碇步,碇步犹如琴键在水面排开。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这里都能看到一条“龙”,在碇步上“翻飞回转,进退腾挪”。
仕水碇步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三年,据仕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首创在当地碇步上舞龙灯。2011年,仕水碇步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碇步龙,顾名思义,就是在碇步上舞龙。别处的龙在陆地上飞,我们的龙在水上飞。”虎年春节期间,舞龙队受邀在当地徐岱桥古村落新春集市上表演,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26岁的温帮杰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表演体会。温帮杰虽然年龄小,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这项传统运动,是舞龙队的“元老”了。
“舞龙队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周训练两到三次。每当有演出,大家都协调时间,克服困难参与。”温帮杰说,“我坚持了十几年,舞龙已经成为我作为仕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父亲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这条龙的传承曾经断过,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一条龙,分九段,象征传统文化里的“天下九州”。“我现在负责龙尾,这个位置移动距离大,要求比较强的体力和灵活性,需要年轻人来担任。”舞龙队80后青年林藤向采访人员介绍。水波浪、双龙抢珠、鲤鱼跃龙门、穿九州……一套套动作让“龙”在碇步上活了起来。
“一场表演,每一套动作都离不开大家的配合。只有长期训练才能达成默契。”林藤说,“现在舞龙队的人比十年前少多了,许多人因为工作离开了仕阳。但队员都有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愿望和责任感,因为这条龙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仕阳人的家乡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8日 16版)
卫兴安|千门万户曈曈日 且看“新人”传“旧俗”】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