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印记——果子比蜜甜文/管廷军
小时候,农村的物质贫乏,生活水平相对低一点。印象中最好吃的有两大糕点类食品,一种是中秋节的月饼,一种是春节的“果子”。这里所说的“果子”,既不是水果、干果,也不是天津传统食品“煎饼果子”。
文章插图
“果子”是“蜜三刀”“羊角蜜”“小京果”“老来青”等糕点的统称。在小时候印象中,月饼和“果子”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走亲访友的礼品。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在这一天要吃一年中最好的饭菜,这也是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访友,通常情况下出嫁的姑娘和姑爷是在初二走亲戚,也就是回娘家。其余时间就是表亲之间来回串门走动,亲戚多的要走到正月十五。
走亲戚最主要的礼品当然是“果子”,每到临近春节,就会有很多制作“果子”的商家,开始大量制作“果子”,拉到集市上去卖。制作“果子”的具体过程我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工艺,原料应该是面粉、白糖和食用油等。“果子”的种类有很多种,质量也有三六九等,应该与制作工艺和投入的油与糖的比例有关系。
我比较喜欢吃油润的蜜三刀、蘸满白糖的大京果和一咬就淌出蜜来的羊角蜜“果子”。不过那时候这种“果子”很少,过一个年也吃不上几次,大多数是那种干瘪的羊角蜜、硬硬的小京果,一点儿也不好吃。
文章插图
小时候的“果子”都是散装的,很多人家都是从集市上买上十斤蜜三刀、十斤小京果、十斤羊角蜜等,再买些“果子”签、经子绳、“果子”盒和粉红色的“果子纸”,回家将这几种“果子”掺和在一起封装。比较富裕的人家封的果子份量会足一些,经济困难的人家封的果子份量会少一些,但也会通过合理摆放等办法将“果子”封的很饱满,让别人从外观看不出来份量不足,避免让亲戚看着寒碜。
从初二开始,一封封“果子”便开始“粉墨登场”,在亲戚之间来回穿梭游走。那时候走亲戚不在于带的礼物多少,主要是亲戚来回走动一下,交流联络感情。亲戚之间虽然相距三里五里,远的也就十里八里,但因为农忙等原因,一年中也见不了几次面,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戚,就是通过过年走亲戚的机会见见面,聊一聊家长里短。
礼物,主人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多留的,最多就是留一封“果子”、两个苹果。往往是在吃完午饭以后,主人会把盛有“果子”等礼品的篮子主动挂到亲戚的自行车车把上,让自家晚辈为亲戚推着自行车送出家门。走亲戚的人也知道主人没有留下什么礼品,就会伸手去篮子里面再掏出一封“果子”,非让主人留下。主人会慌忙按住亲戚的手,说什么也不让把“果子”掏出来,就这样拉拉扯扯地争执一会儿。走亲戚的人会说:“大姨,我也没拿啥东西,您就再留一封'果子'吧。”大姨会接着说:”妮儿,已经留了,已经留了!”
文章插图
即便是不留客人的礼品,主人家还是会好酒好菜的招待,亲戚家之间的感情,不是用一封“果子”来衡量的。一封封“果子”,在主人与客人的争执之下,往往会被折腾得少了外包装的皮,等到元宵节之前,所有的亲戚都走完了,家里人才会拆开这些少皮的“果子”,全家人进行品尝。这封“果子”虽然已经不知道是从哪家买的,也不知道曾经当礼品送给过多少人家,但是它传递的是真挚淳朴的情谊,也许口感不太好,当年的我吃着却感觉比蜜甜。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果子”再也不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必选品,它变成了一个过春节的符号,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简介:
管廷军 山东成武县人,网名“管天管地管空气”,平时喜欢写些关于鲁西南的记忆和味道,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文章插图
【 管廷军|青未了|管廷军:春节印记——果子比蜜甜】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荠菜春笋|尝一口野菜,来一场舌尖上的踏青
- 九楼四塔八大寺|游丹青长卷 寻正定胜迹
- 俞军|俞见|咏春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石碑|青未了|开山,祭奠年轻的诗魂
- 豆腐丁|青豆虾仁炒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