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山里娃登上冬奥开幕式,背后有位可敬的老人》的报道。
2月4日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登上了他们乐队成立以来最大的舞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为全球观众献唱《奥林匹克颂》。
马兰花合唱团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前身是组建于2006年的“马兰小乐队”。
这群孩子之前还有过多次高光时刻: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演出。
将他们带出大山的是邓小岚。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岚在炮火中出生后不久,便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生活了3年。为了改变马兰村贫穷面貌,2004年起,退休后的邓小岚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
18年间,邓小岚为村里修建了校舍,教山里娃学音乐,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种下梦想的种子,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
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驻地,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
这是一首经常飘扬在马兰村的童谣,表演者是马兰村的孩子们,指导老师则是邓小岚。
“马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父辈们战斗的地方,马兰村在我生命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邓小岚说。
79岁的邓小岚是邓拓的女儿,她和马兰村的缘分,从刚一出生就开始了。
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
文章插图
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马兰村,像花一样的名字,是一个有着700多户、2000多口人的小山村。这个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22个小自然村组成。
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社长邓拓在这里与报社工作人员,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
1943年底,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在马兰村制造了“马兰惨案”。日军冲进马兰村时,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19名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
邓拓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顾,为炮火中出生的邓小岚留下难忘的童年。直到1946年,邓小岚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
文章插图
“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采访人员曹灿摄
当年,《晋察冀日报》社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区,坚持每天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
多年后,母亲丁一岚送给邓小岚一枚图章,上面刻有“马兰后人”4个字。父亲邓拓在《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文章时,署名“马南邨”,谐音“马兰村”,亦是对当年在马兰村生活和战斗的怀念。
“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一直把马兰村视为‘第二故乡’。”邓小岚说。
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
文章插图
邓小岚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义务支教(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和妹妹邓小虹找寻父母战斗过的地方。虽然50多年过去了,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叫出她的乳名,让邓小岚不禁泪流满面。
“当时只请了两天假,虽然走马观花,但看到百姓生活很艰难,就想帮帮他们。”邓小岚帮助乡亲们的想法一直埋在心里,但因为工作原因却迟迟未能如愿,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2003年清明节,退休后的邓小岚和《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一起来到马兰村给烈士扫墓,看到这个小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
“我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当年马兰村的乡亲们为了报社,献出了19个鲜活的生命啊!”那一刻,邓小岚便定下了扎根马兰的决心。
孩子们|冬奥开幕式为何选择山里娃,背后有段感人的故事,有位可敬的老人
文章插图
邓小岚在指导马兰小学的孩子们上音乐课(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用音乐播撒美的种子,马兰歌声“唱”进冬奥,“唱”向世界
北京到马兰村距离300多公里,路途虽不遥远,但并不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