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医者|医学教育不能丢掉人文精神

_原题为:医学教育不能丢掉人文精神
□ 宫福清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教育作为人社会化的过程,其基本对象就是人本身。医学教育作为既具有生命哲学意义又追求科学真理的活动,始终以培育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仁心医者为己任。这一价值追求,首先反映在我们如何看待医学本质这一问题上。
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哲学问题的回答是有效开展医学教育、培育仁心医者的基础。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其内涵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医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医学的对象是人,医学不仅将人视为生物体而存在,更应将其视为社会主体而存在。这是由于,社会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即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决定着医学的健康发展。第二,医学的目的指向人。医学不仅治疗人的生理疾病,而且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目的更加丰富,包括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等。医学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消灭病痛,更是追求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状态良好与舒适。第三,医学实践具有人文属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医学的根本宗旨,还是具体的医疗实践,始终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辉。因此,从医学对象的特殊性、目的的指向性和实践的人文性可以看出,医学本质上是“人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把追求“君子人格”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的目的首先指向了人文教育。致力于培养仁心医者的医学教育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在新医科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过程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应该得到极度重视。
第一,在思维上,要确立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并非对立物的观点。医学科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为科学活动推陈出新提供文化的指引,使科学不至于在演进的历程中丢失历史与传统。第二,在作为上,要坚持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传统。建立在自然科学至高无上理念之上的生物医学模式,自近代以来“单向度”发展,把人类对疾病的恐惧引向对“医学技术崇拜”的窠臼。殊不知,在医学教育、医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无不伴随着人文的呼唤。因此,医学教育不能丢掉人文精神,就像医疗技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基础理论科学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三,在行动上,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把令人敬畏的医学科学教育与令人流连忘返的医学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医学教育要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致力于运用人文精神的指引作用,为医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医学生创造力的突破进行改革创新,将医学生对医学技术的追求置于其对生命的敬畏、对人自身的好奇、对“我是谁”等生命论哲学意义的人文精神引领之下。
(作者系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仁心医者|医学教育不能丢掉人文精神】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AK3B131】获取授权信息。(宫福清)
责任编辑: 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