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文/民生周刊
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
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都会听过这么一个结构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出事了。
许多孩子被这个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那绝对不能在正月里剪头发啊!
如果有个“胆儿肥”的外甥非要正月里剪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那可咋办?
此前,长春一市民正月剪头就被他舅舅发现了,两人差点闹僵。
剪头的姜先生说,他根本不信这些传说,所以毫不避讳地剪了头。“目的很简单,就想精精神神地去上班。”但他的舅舅挺在乎这事儿。虽然两人最后被亲戚调解好了,但大过年的差点闹僵还是让两人心头不愉快。
于是,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
既然如此,咱们就聊聊“正月剪发”和“舅舅”的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什么来头?这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
在公元1644年,清政府打败李自成后,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就在故宫下了个命令,也就是“剃发令”:把前额和两边的发际线全部剃了,留下中间头发最多的地方然后扎个辫子。
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少不了推行媒介,也就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剃头匠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人发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大家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男人把头发当做自己的生命,如果要剪掉了头发就是在对自己用刑。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便是这个意思。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
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便成了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至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历史的车轮是会不断前进,且无法阻挡的。在清朝政府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
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说法,也可能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
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自古沿袭到今的“春游”)。
所以,“正月剪不剪发”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吧!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