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认真写过年,只有一次,其他的不过像“一发日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笔带过。
这次认真写过年,是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写元宵,也可算作年的余味。加起来,是整整两个回目,不可谓不详细了。
文章插图
第五十三回从收年租、分年货开始写起,写到进宫朝贺、祭拜宗祠。因为宁国府是长,所以宗祠设在宁国府。拜完了,尤氏留饭,穿插上王熙凤的一句笑语:“老祖宗快走!咱们家去吃饭,别理他!”让严肃的气氛立刻灵动起来。
文章插图
其实贾家的拜宗祠,倒也不是那么肃穆刻板,至少不仅限于贾府中人,连宝琴也可以参加。有人说这是因为宝琴拜王夫人做干妈,已经算是贾府中人了。当然是胡说。要是宝琴算是贾府中人,那薛家又算什么?把她开除了?如果只有自己家人才能祭祀,那宝琴祭了贾家的祖,岂不是扔了自己的祖宗?
文章插图
祭拜宗祠是个大事,但不是封闭刻板的,而是开放包容的。就像省亲大典,说是元春回娘家,但也同样接见了亲戚,并不限于父母祖母;而娘家人中,有病的弟弟需要回避,或者是照顾病人,不强迫他起来行礼如仪。这些都是允许的。
文章插图
宝琴参加祭宗祠,黛玉也参加,宝钗也参加。因为“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写的是她眼中所见。钗黛已经参加过几次了,不新鲜了,所以不写她们的观感。这并没什么出奇的。
文章插图
奇怪的是,贾母这么爱热闹的一个人,已经在宁国府闹到半夜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吃了饭再走?总不会是像她自己说的“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了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
文章插图
贾母当然不至于这么小气。她急着回家的原因,前面说了一句:“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后面又交代了一句:“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
文章插图
照照,那时候的规矩有多大!在宁国府给贾母磕头,还不算拜年,必须要到贾母的荣国府里来,才算正式行礼。贾母要招待这些年纪不小、胡子花白的老儿子、老侄子,所以急着回荣国府,不能在宁府吃晚饭了。
文章插图
不光是子侄辈。还有“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在宁府已经是并排坐了、吃了茶了,但回到荣府,“老太太们来行礼”,这“两三位老妯娌”还要专程登门,哪怕只是“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就匆匆吃茶而别,这套礼数是不能不走的。
文章插图
说了礼数,再来说个小细节,被很多读者忽略了,以至于有人发问“贾敬出家,贾母反对过吗?”或者是“贾敬早就出家了,惜春的血缘是否可疑?”之类。
冷子兴介绍宁荣二府,的确说过贾敬好道,住在城外“和道士们胡羼”。但是,他说贾敬出家了吗?
文章插图
【 贾赦|看看《红楼梦》,他们是如何拜年的?有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小细节】如果出了家,就是道士,就和俗家斩断一切联系了。那过年回家祭祖,“贾敬主祭”,是谁?“每贾敬传菜至”,又是谁?“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又是谁?“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又是谁?“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又是谁?难道出家也像上大学,到过年时就放假,可以回家看看?
文章插图
贾敬从来没有出过家。他虽然长期住在道观里,但每逢过年,还要回家,祭祀拜年,并不拒绝这些礼仪方面的义务。他只是严于自律,“素不茹酒”、“净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用自己的生活规矩,拒绝红尘俗世的繁华。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