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记|除夕: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风土记|除夕: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文章插图
(一)
时间是绵延不断的,节日把绵延的时间分成了一节一节的。与其他节日都只有一天不同,过年是一个时间段。从腊月初八开始,“过了腊八就是年”,经小年、大年、初一、人日,到元宵结束,前后一个多月,高潮是大年夜,就是除夕。
大年俗称大年三十,农历有的月份三十天,有的月份只有二十九天,比如今年就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但仍然叫“大年三十”。“年”,《说文解字》解释为“谷熟也”,五谷一年一熟,所以用它来表示年。苏轼诗歌说,“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大有年”,就是大丰收的意思。
一年结束于最后一天,最后一天结束于夜晚,所以除夕当然极其重要。“除”本义是“台阶”,《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走上一个台阶,就离开了前面的台阶,所以有更替、去除的意思,“除夕”的“除”就是这个意思。
西晋那位改邪归正的周处写过一本《风土记》,里面记载“蜀之风俗,岁晚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可见,“除夕”这种说法以及拜年、年夜饭、守岁这些习俗存在了近两千年。
(二)
在传统节日中,除夕和清明透着许多感伤。清明是伤逝,除夕是伤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不仅仅杨白劳,穷人过年都不怎么好过。犒劳家人要花钱,人情份子要花钱,欠债还钱也都以过年为期限,过年可不就是过关一样?所以有“年关”一说。
年关还要过心理关。在小孩子欢呼长大了一岁的同时,大人们都清醒地感觉到自己老了一岁。看历代文人写在除夕的诗词,“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其生竟几何,倏忽已颓龄”“惆怅新愁添白发,鬓边如雪映寒花”“明朝揽镜休怜色,未入新年鬓已华” “浩荡江湖容白发,蹉跎舟楫待青春”“酒冷香销梦不成,逼人殊觉岁峥嵘”……对岁月的恐惧,平时还不觉得,到了这时候就都浮上了心头。
除夕漂泊在外的人就更加难过了。“十年江海客,孤馆别离人”“异乡垂老计,春草隔年心”。大诗人高适写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要知道,这是一个昂扬的时代,诗人生性还狂狷奔放、豪气干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何等的豪迈和洒脱。
年年难过年年过。
(三)
作为一年最大的节日,除夕到底还是应该欢乐的。唐太宗李世民《守岁》铺陈了宫殿迎新的豪华气氛之后,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两句,把除夕的辞旧迎新写得如此欢欣祥和。毕竟是千古明君,毕竟是万邦来朝。
对平常人来说,祭祖和年夜饭是欢乐的。不忘来时的路,除夕的祭祖很隆重,隆重得仪式感多于追思本身。中国人是简朴的,但不论贫富,祭祖后的年夜饭要各尽所能,鸡鸭鱼肉粉丝千张……有一年,父亲借钱买了一斤猪肉,不敢走大路,绕道田埂,还是被生产队长发现后以欠钱户为理由没收了。过年没有吃上一点荤腥,是父亲直到晚年都没有放下的心结,觉得一家之主愧对家人。现在都说年味淡了,部分是好事,因为平时的日子里小康味浓了。
五十年前没有丁克这种奇怪的念头,娃娃们人满为患,晚饭后人手一盏油纸灯笼,装上蜡烛,成群结队串门讨糖讨瓜子,其乐融融。但哇哇的哭声会随时响起,雪多路滑,哪个倒霉蛋摔跤把灯笼烧掉了。哇哇几声后,来不及多伤感,赶紧爬起来,屁颠屁颠继续串门。半夜时分,回家领压岁钱。我小时候的压岁钱没超过一块钱。枕头下捂几天,开学要交学费。此时,姐姐已经为我准备好新衣、新鞋、新袜……在父亲的催促声里,我恋恋不舍上床,醒来就是新的一年。
风土记|除夕: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东风自此无闲暇,万里乾坤一夜新。”所有的不愉快都随着旧岁一起过去吧,让我们敞开怀抱迎接新年!(韩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