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小年夜,这顿饺子“满嘴都是家的味道”!

临近新年,申城大街上人不多。徐汇区天平街道嘉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客厅内,锅里煮开的热水冒着泡,蒸腾着烟火气。宝怡乐志愿者服务队邀请了社区“原年人”包饺子、煮饺子、迎新春。留沪过年的90后“异乡人”说,“咬一口,满嘴都是家的味道”。
今天(30日)上午10点不到,一群头发花白的志愿者们已经忙开了,还招呼着90后上手:“捏住饺子皮两端,往中间轻轻一捏……”大家伙儿卷起袖子,和馅儿、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摆满了餐盘。
这支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名为“宝怡乐”,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在这个弄堂土生土长的孙鸿银是这个团队发起人,热心肠的她总是闲不下来:“过年了,谁还不想家。这次阿姨换个口味,芹菜猪肉馅儿,请大家吃!”
事实上,为了当天的“饺子宴”,孙鸿银已策划了3天,盘算着准备多少面皮、多少肉,“生怕少了大家吃不饱。”昨天凌晨5点不到,她就匆匆赶到来公共客厅的小厨房剁肉糜、切芹菜。她对食材有讲究:“不能提前一天晚上弄,冻过的不新鲜”。9点半,“原年人”们陆续来齐,在摆满福字、贴满窗花的客厅包起饺子。
“11年前的春节,我们第一次请大家吃饺子。”起先,孙鸿银只做赤豆汤与饺子。后来,户外工作者们、社区公租房青年们都盼着,便逐渐有了端午的粽子、酷暑时的绿豆汤、元宵节的汤圆……“一年四季没断过,都是家常味道。”时间久了,附近的人都知道这儿冬送暖、夏送凉,街坊邻居们争先恐后加入,“宝宝阿姨做好事,我们帮衬着”。
“热乎乎的,是妈妈的味道”。95后景雅倩是第二年留在上海过春节。作为新上海人,她有时也会想家。没想到孙鸿银特意包了饺子:新上海人也能吃得暖、吃得惯。“我们老家逢年过节就是妈妈摊开桌子,擀面皮儿包饺子。”
孙鸿银说,自己也收获着满满暖意。“不少从这儿搬走的老邻居,坐上一两个小时的公交地铁,大老远赶来帮衬我。”阿姨们却不这么觉得,她们说,是赶回来“团聚”的,“搬走快十年啦,今天‘回家’看看,也是小年夜的小团圆。”73岁的王扣妹说。

作者:王宛艺
上海人|小年夜,这顿饺子“满嘴都是家的味道”!】视频:王宛艺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