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广春
书香社会建设,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需要,社会机构自然不会缺席。图书馆城乡联动、图书统借统还,公共空间的书架上总有报纸、杂志和图书,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可称心如意。就连一些宾馆、饭店、商场的大堂过道,也见缝插针摆上几份刚出的报纸杂志,或是经典名著,让过客驻足休憩之时随便翻翻。商家用书装点门面,利用公共活动空间营造文化氛围,在同质化中会另辟蹊径,在逐利化中有情怀追求,在差异化中能棋高一着,这个生意经不错。
这样的随手翻翻,对我们而言,是将碎片化的时间用阅读拼填充。只是,这样的快意有时也会有失落。每到一处,只要有书报的地方,我都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扫描书架,找到想要看的书快速浏览,这已成为多年的习惯。有一次去饭店等人,习惯性地从书橱抽出一本世界名著,哪晓得崭新的“书”竟轻得离奇,再一看竟然是个书盒,随手一摸书架上的“书籍”,无一不是徒有其表,让人好生诧异。事后与同事闲谈才知,这是装潢用的专用书盒,就是为营造氛围,专门用来装点门面的。
地方跑多了,才知这种装门面的书盒,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书房、饭店、宾馆的书橱虚实相间,人们手够得到的地方用真书籍,眼睛看得到、手够不到的地方用假书盒。
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流行,很是“意味深长”。对应的一点,就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还爱书吗?现在有些年轻人家庭装潢连厨房都不要,在一个静不下来的时代,还读书吗?
有识之士不会放弃社会责任,总会不遗余力推动社会阅读习惯的养成。各种读书分享会、读者沙龙、知识讲座、新书首发式等此起彼伏,但推广者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认为年轻人不读书了,这样下去很可怕。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生活工作方式。
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的年轻人是读书长大的一代,对知识的渴望从来就不会自甘满足。职场竞争的激烈,使得他们不敢在学习上懈怠;时事政策的调整,使得他们不会在学习上马虎;业内趋势的变化,使得他们不能在学习上松劲。很多人都是一直在读书,如饥似渴地读,见缝插针地读,一直不停地读。只不过,他们的阅读方式变了,不再是捧一本书,沏一壶茶,或端坐在窗台下,或斜躺在沙发上,而是一部手机或者iPad,一屏观天下。视听阅读成为这代年轻人阅读的重要方式。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冠之以“浅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在他们看来,抱着一本纸质书,坐下来慢慢看,用笔写点东西,才是“深阅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什么样的阅读能更好更快地接受到新知识,就是好方式。
自有文字开始,人们就在阅读,阅读的载体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对阅读载体本身的兴趣爱好,是少数专家研究的领域。寻常人不会对甲骨文去深究,也不会抱着竹简去阅读。迭代传承让现代阅读载体知识存储更丰富,灵活运用更便捷。
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者并行不悖、共生共长,共同拓展了阅读空间。读书是社会的普遍追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都深知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无需用“教师爷”的姿态,去贬低嘲笑乃至横加干涉电子阅读。选择自认为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阅读方式,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是出版社在出版纸质书的同时,同步推出电子书上市的根本原因。网络社会,数字经济是个大产业。电子阅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新的有效阅读方式。人们不再为装点门面刻意打造书房,更多的是为求自身的修养技能提升,去抓住一切阅读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充电,让自身的价值提升,让“开卷有益”成为座右铭,让“耕读传家”成为传家宝。
【 装门面的“书”|瞭望 | 一代人】书籍的样式发生变化,一部手机或iPad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图书馆,手指一滑,书就翻过一页,哪段重要,截图保存很方便,心有感悟的点评,蘸上电子墨水,什么颜色的字都能写……现代科技造福人类,得福不浅。在每个人随身携带图书馆的年代,为留住记忆,一些宾馆饭店用于装门面的假书,我倒更愿意善意地理解为:对文化的敬畏,经商发财不忘阅读氛围的营造;对文化的传承,公共空间提醒阅读习惯养成;对文化的传播,整个社会滋养阅读群体壮大。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