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迎虎年 聊聊非遗布老虎( 二 )


“我们团队收集收藏有100多种各个地方的布老虎,形象各异。那种造型和纹样上的特色,是现在工业化生产的卡通布老虎无法取代的,只有纯手工的布老虎,才有那种感觉。”马知遥感慨。比如,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眼睛是南瓜眼,立体的南瓜造型,寓意招财进宝。到了山东,大多地方的布老虎,眼睛就是平面的,但是一层一层的布叠加,布老虎看上去眼睛炯炯有神很威风,有的还将眼珠换成一颗金色的纽扣,火眼金睛。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很多乡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巧娘,缝补刺绣的手艺好,逢年过节婚嫁生育,需要做一些针线活儿或是手工艺品,村民就会提着礼物上门“以物易物”。布老虎当时几乎大家都用,所以这些巧娘就成了制作布老虎的能手。而因为地域风俗不同,巧娘喜好不同,也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特色布老虎。
山东临沂有位老太太叫解祥芳,她做的布老虎金碧辉煌,长着长胡须,就像戏剧舞台上的老生一般。她做布老虎特别讲究,在尾巴里加一粒朱砂,寓意着辟邪。她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日子,自己就是靠着制作布老虎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别人家吃不饱,她家里一个屋子堆得满满当当的各种点心吃不完,都是别人求她做布老虎时送的。
类似的故事,马知遥听过很多,如今,在北方乡村地区,布老虎这种艺术,还是很普遍的,不至于说消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只要有结婚、生育等喜事,布老虎就会“闪亮登场”,经常是由长辈给晚辈送祝福,这习俗基本上代代相传,这也说明咱们民族对待孩子从来不吝啬,为了保佑孩子、为了传延香火、为了人丁兴旺,长辈对子孙后代都是非常呵护的,上一代怎么做的,下一代继续。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几千年延绵不绝。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自觉地把它延续下来。
“今天我们市场上经常会见到那种千虎一面的卡通虎,其实那是一种现代工艺的玩具了,不属于非遗,因为它纯手工的地方太少了。我们说保护非遗的时候,主要是保护它的手工性,因为手工制品每做一个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在喜欢这种又简单又便宜的卡通虎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布老虎背后的寓意和功能。所以我一再呼吁,我们要保护自己的传统,消费传统手工艺制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马知遥说,“保护非遗布老虎,它不只是说保护形式上的布老虎工艺品,最后还是要借这个工艺品把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把文化符号解读出来。”
今天我们推崇传统文化,延续我们的传统习俗,比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或汤圆,不能只是“吃”,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和子孙后代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饺子吃汤圆?这个习俗最早从哪里来?背后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天津大学近几年在做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其实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梳理和推广。天大通过组织培训班为这些传承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请来相关行业的讲师,将很多科学、先进的创作理念、经营理念传递给传承人。一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已经通过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展示传播自己的非遗技艺。天大研究团队通过多年调查整理,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布老虎寻踪》《布老虎传承人口述史》等书。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非遗文化。天大相关团队还在努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编写非遗进校园的教材,现在正在编写非遗走向海外的读本。马知遥说:“我觉得校园是最大的文化传承的场域,从小给孩子们播撒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他的兴趣慢慢就诞生了,兴趣有了,就可能产生最后的传承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所以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
一些非遗传承人,如今已经成为网络红人,他们通过各种现代文化传播途径,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他们的“粉丝”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布老虎也远销海外。尤其是虎年将至,“预购从速”“销售一空”“需要预定”等更是成为他们店铺里的常态。有位传承人的作品,还被选为冬奥会伴手礼。
在了解到这些非遗传人的现状后,马知遥很开心,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中国应该有一个新职业出现──文化遗产的中介队伍或者经纪人队伍。非遗项目有着相当庞大的数量,这么大的体量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中的内容产业,如果没有懂得非遗知识的人作为经纪人或者中间人出现,单靠这些非遗传承人自己去经营这些作品,那是非常难的。传承人既要创作生产,还要宣传、吆喝、售卖,精力是不够的。在商业化链条上,它需要更多精细分工,不同工种术业有专攻,去把整个平台打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循环,促使非遗保护更好落地,真正实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