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勤梧|平均年龄75.5的合唱团火了 他们的故事都在歌声里

“80后”清华合唱团上新啦!在去年,这个合唱团凭一首《少年》火爆全网,无数网友为他们感动;因为他们不仅歌唱得好,他们之中还藏龙卧虎,有在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半辈子的少将,也有新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的设计师,还有知名高校的教授……这些演唱者来自于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80后”清华合唱团、“高龄、高知、高尚”的清华学霸合唱团。1月25日,在今年的央视网络春晚上,这群可爱的爷爷奶奶带来了2.0.版本的《热爱与少年》,依旧青春感满满。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进入2022年,这个合唱团的平均年龄就是75.5岁了。“最年长的是92岁,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全团成员100来名,经常来排练的有80多名。”团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告诉采访人员,最初成立合唱团就是想着打发退休后的时光,“当时大家觉得年纪大了,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但每次校庆聚会在一起就几个小时,根本讲不完。”
从《出彩中国人》上的《我爱你中国》,到去年央视网络春晚上的《同一首歌》《少年》《祖国不会忘记》,这个“三高”合唱团接连出爆款,引发全网关注。“我们这群人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也收获了快乐。”
刘西拉告诉采访人员,自己特别喜欢《少年》中的两句英文歌词,“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说的是永不放弃,要燃起生命的火焰,这让他想到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7年,17岁的刘西拉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土木工程系。“我们当时是五年半的本科,加上读研究生的时间,我在清华读了近11年。”刘西拉说,“清华大学非常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去十三陵水库劳动、修学校的实验基地、在学校修大型车间,不仅设计,还要当瓦工,清华大学西大操场的主楼就是我们设计和建起来的。”
刘西拉回忆道,1963年本科毕业填分配志愿的时候,全班几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大庆和西北,那时候大庆还不叫大庆,叫安达,正好刚刚发现油田,“大家都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没有人会要求留在大城市,如果要写留在北京、上海,提笔时是很沉重的。”
刘西拉也在研究生毕业后与妻子陈陈来到四川参加大三线建设。在这里,他真正感受到深入基层的必要性。他记得1968年到四川成都国家建委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报到,当时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曹居易就叮嘱他:“越往基层去,你的收获越大。”刘西拉吃睡在工棚,晚上把钢筋成型的操作台当成临时的床铺,“一抬头,都可以透过屋顶的破洞看见月亮”。
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改革开放后,刘西拉和妻子陈陈先后获得公派出国到美国普渡(Purdue)大学再学习的机会。“出去之前,老校长蒋南翔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尽快在美国一流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来,我花了3年7个月完成硕士、博士的16门课和论文拿到博士学位,我爱人比我时间还短,只用了3年3个月。”
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刘西拉和陈陈又先后回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的留学生中第一对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的夫妻。离开美国前,刘西拉还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的结构工程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人。“我们确实收到了很多邀请我们去面试的信件,但我们出去的时候就压根没想过要留下来,我在清华待了11年,都是国家培养,所以,我们就是要回来的。”
刘西拉告诉采访人员,当年在准备入学四十周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位叫孙勤梧的同学找了好久才重新联系上,原来他毕业后就去了新疆伊犁,然后在新疆伊犁工作了一辈子,除了母亲逝世的那几天,几十年来都很少回家乡浙江。
收到大家的邀请信后,孙勤梧回复说:“收到大家的邀请太高兴了,但是我的收入不能支付我坐飞机的费用,如果坐火车来,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后来,大家捐钱为孙勤梧买了机票,邀请他到北京一聚。刘西拉说,那次聚会来了很多杰出校友,有工程院的院士,中国贸促会的会长,有香港的大老板,也有著名的教授,但大家都一致推选孙勤梧坐在中间那个桌子最中间的位置,因为大家当年都曾经承诺,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一辈子的青春,而他真的做到了。
曾经参与我国三代飞机研制开发的设计师
刘西拉说:“我们这代人始终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这从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