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


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
文章插图
图说:中国蓝印花布馆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长乐路绿荫掩映的梧桐树下,有一幢独栋小洋房藏在弄堂深处。这里坐落着首家中国蓝印花布馆,上世纪80年代末正式对外营业,保护中国传统制法蓝印花布于失传之际,曾数度接受央视采访,受到各国旅行指南的推荐,成为外国人游览上海,了解中华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窗口。
洋房主要对外展出两层,一层出售蓝印花布制作的各类纺织品,二层为中国蓝印花布博物馆。这里主要摆陈着四大类由非遗技艺制作的蓝印花布制品,涵盖服装、工艺品、布料、壁挂等生活中常见纺织品,花布纹样源于生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今年春节,感兴趣的你何不走进这栋小楼,去这个拥有“灿烂遗产”的地方,走走看看?
凝结中日友好的一段非遗情缘
蓝印花布,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源于西汉时期,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是民间最普及的纺织用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蓝印花布馆的诞生源于一段中日友好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中日尚未建交时,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上海分公司(今天的东方国际集团纺织品公司)曾受邀至日本参加纺织品博览会,带去了一些蓝印花布,展现中国传统纺织品之美。日本人久保麻纱是纺织品公司的一位客户,在博览会现场就被花布深深吸引,她主动与纺织品公司沟通,这么漂亮的花布在日本已经失传,中国竟然保存得这么好,真想去中国看看。
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
文章插图
图说:蓝印花布产品
中日建交后,久保麻纱想方设法随第一批日本妇女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她寻访蓝印花布的心是那么的迫切,在到达上海后,向代表团请假随后的所有行程,奔赴江南现场调研。民间走访的结果令她十分心焦,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老艺人去世,家庭式手工作坊关闭,中国的蓝印花布正在失传,如果不进行保护,终将与日本一样慢慢绝迹。而中国作为蓝印花布的根,一旦失传,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将就此消失。久保麻纱即与纺织品公司交流,表达了共同合作保护蓝印花布的想法。
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国有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之一,纺织品公司很快答复,愿意一同保护这项传统手工技艺。80年代初,双方就合作模式展开了多轮探讨,决定共同把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恢复蓝印花布的生产,加大对外的宣传推广力度。收集失落于民间的优质蓝印花布作为藏品,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并选址上海长乐路这一潮流文化聚集地为蓝印花布集结展示地,取名“中国蓝印花布馆”,由纺织品公司派中方经理负责日常运营,给蓝印花布一个“家”。
火爆与冲击,墙里开花墙外香
中国蓝印花布馆刚开张,就受到了来自外宾的狂热追捧。久保麻纱将中国蓝印花布馆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还在日本东京开了一间中国蓝印花布专卖店,花布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与清新雅致的魅力在日本迅速打响了知名度,专卖店一度成为了日本文化界人士集中的打卡点。
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
文章插图
在久保麻纱的推广下,许多对蓝印花布文化感兴趣的日本人到上海旅游,会按图索骥找到中国蓝印花布馆,在此聆听蓝印花布的故事,购买最正宗的蓝印花布。由于中国蓝印花布样式古朴美观,质量可靠,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老外们特别喜欢,趋之若鹜,许多国家把中国蓝印花布馆的地址印在旅游手册上,将这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国家的老外们一批批来这里参观购买,与中国的非遗艺术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久保麻纱|下乡进村寻访蓝印花布真品,长乐路上的这栋小楼满含非遗之美
文章插图
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各国友人的追捧下,中国蓝印花布馆的商品一度供不应求,一上货架就被前来寻宝的客人一抢而空。中国蓝印花布馆挽救传承非遗技艺的社会责任也得到了社会媒体的认可与传播,央视、上视频频来到中国蓝印花布馆采访,一时间成为了上海滩的“热门”。
走山沟、进乡村 寻找手工艺人
中国蓝印花布馆的二楼展陈空间珍藏着4000余件珍贵蓝印花布展品,都是当初由纺织品公司的员工与久保麻纱下乡进村一件一件抢救而来的,所谓来之不易。有一块蓝印花布的表面褪色泛黄尽显沧桑,却被郑重其事地悬于博物馆的显眼位置。细看布中图案,越看越有深意。布上有2个方格,每个方格中均饰有六个小孩,孩子们的面部表情俏皮灵动,各不相同,每个方格的背景各有千秋,这块布叫作“百子图”,使用的是如今近乎失传的夹缬技术,制作于1663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堪称镇馆之宝。这块布得来却并不容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久保麻纱与纺织品公司的工作人员便不定期去江浙沪皖等地民间寻访。他们走山沟、进乡村,专往偏僻地方走,听闻哪里有蓝印花布的手工艺人,他们就去那里瞧一瞧,看看保存下来的手工艺术,把联系方式纳入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名录。他们访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自夹缬世家,熟练掌握夹缬技术,便兴奋地留下了这家人的联系方式。攀谈间,他们发现作坊内的角落处,随意丢弃着一些看起来陈旧的蓝印花布。敏锐的团队成员们现场翻找,只觉得这块看起来陈旧的蓝印花布透着一股亲切感,布上印制的6个童子线条圆润,形象生动,越看越喜欢。团队如获至宝,当机立断出钱买下了蓝布,后来通过检测得知,这是一块制作于清朝康熙二年由夹缬工艺制成的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