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 (采访人员 刘育英)作为小说家,莫言说,戏曲创作、戏剧创作始终是他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童年,“我是看着戏长大的”。
近日出席线上演播研讨会暨2022年《龙凤呈祥》开播仪式时,莫言打开了话匣子。“我是看着戏长大的。即便是乡村业余剧团的演出,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雨水滋润大地、滋润植物一样给了我充分的滋养。”
“我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后来我把它写了出来,希望将来有机会真的在舞台上看到这部戏”,莫言说,在写戏曲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难度,要写唱段,要合辙押韵,还有时间长度的限制,这跟写小说很不一样。
在莫言老家——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那里的地方戏叫做“茂腔”,外界难得听闻。但在莫言的记忆里,茂腔曾经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后来,莫言又听了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等其他地方的传统戏。他感叹说,“茂腔是很好听,别的剧种也很好听、甚至更好听”。
包括莫言在内,戏剧自古至今影响了无数中国人。莫言说,过去老百姓的历史教育、道德教育、伦理价值观一系列的人生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听戏完成的。
如今,戏曲依然有巨大空间。莫言认为,电影、电视剧、网剧、网络各种娱乐方式虽然强大,但无法彻底取代戏剧。听戏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以往。
“现在观众了解京剧,了解京剧演员的个人生活,包括他们演出风格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莫言说,通过电视、网络、戏曲进校园活动,听戏者的绝对数量远远大于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甚至60年代、70年代。
戏曲很美,限制也多。莫言的剧本《锦衣》第一稿有3万4千字,演唱起来要8个小时,因此要做减法,“舞台就是限制,要在限制中创造美”。
写戏曲跟写小说也有一样的地方,都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让一个戏剧有张力就必须让人物有张力”,莫言说,要把戏曲当中的人物典型化,典型化不是说不要“脸谱”,但要充分体现出人的丰富性。
莫言认为,应把中国传统的国粹京剧和其他优秀的剧种推广出去。他还记得,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表演的时候,下面观众黑压压一大片,“外国观众尽管看不出来他们演的是什么人物,演了什么故事,但是服装、扮相本身就是美的,这是不需要翻译的”。
莫言两度拜访英国莎士比亚故居。站在莎士比亚的塑像前,这位中国作家立下誓言:“有生之年要努力成为一个剧作家”。
【 梦想|莫言:戏曲创作始终是我的梦想!】莫言说,写一辈子戏,能在舞台上流传下来一两部,就很了不起。(完)
- 金沙遗址博物馆|点亮希望,传递梦想 成都大运会火种交接欢迎仪式圆满举行
- 特色课程|体味传统、放飞梦想,中牟县一校园为学生办了场特色课程成果展
- 生死疲劳|莫言×余华《生死疲劳》对谈:人世间痛苦的另一面是快乐
- 院团|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 演出季|山东又迎艺术盛会,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5月将在济南举办
- 杨振宁|冬奥歌曲《梦想指路》曲作者捞仔:百岁杨振宁翻译的英文歌词一次定稿
- 山东省吕剧院|小剧场吕剧《归·源》: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 吕剧院|烟台元宵晚会,戏曲联唱和器乐合奏令观众叫好
- 戏曲|《一堂好戏》为戏曲传承再添薪火
- 艺术教育|小香玉:37年初心未改 坚持不懈推广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