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批|青未了|马学民:写“对联”

写“对联”
文/马学民
横批|青未了|马学民:写“对联”
文章插图
“红红的都行,”嘴里都囔着,当俺爹把我写的歪歪扭扭的“六畜兴旺”二指半红纸条贴在花白“叫驴”槽头上时,我知道又到了“年下”。
这已是40多年的事了。那会很少有卖成品的,即便有也买不起,家家都行写春联。
春联在我们老家叫“门对”“对联”“对子”, 古时称为桃符,传说它起源秦朝,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每到腊月二十七八日,俺爹总会给俺一毛钱,让俺去代销点买两张红纸,满街找写“对子”的。可能是5分钱一张吧,后来又涨到8分。
那时一个村里能掂起笔的不多,我们村里只有汲守玉大爷和守忠叔他们几个。守忠叔是我小学语文老师,与我家不隔胡同而居。他读过高中,上过教师进修班,在我们村那个小天地里,算得上是文化人了,也是写春联的行家里手。每到春节前夕,村庄里的人家,都会请他写春联,他也乐此不疲。后来“二好好”叔也加入了写对联的行列,但一开始没人找他,原因是他写的字“些黑”,或许是不好看的缘故吧。
最难的事是央求人写春联。我和街坊邻居三三两两常到守忠叔家门口转悠,有时一等就是一天也挨不上号,常常是到了喝汤的时候,不得已拿着已裁好的对子、门芯和门头窄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等,有时等到年三十上午10点还没写成,就去找“二好好”叔写,这时又羡慕起二叔来。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和光腚伙计“景的”也学着写“对子”, 在集上买支毛笔和一瓶“墨汁”,倒在碗里,兑点水,一开始不敢给人家写,多为自家用,后来慢慢地有邻居来找。我则按先后顺序开始写,写谁家的,谁就过来帮忙裁纸折痕,抚平抻展,写好后放到一旁晾干墨迹后卷好回家。
说实话,我的毛笔字写得很不咋地,没有经过高师教授,全靠自己悟性,握笔姿势也和钢笔一样,因此所写字体既无名体风范,也不遒劲力道。好在街坊邻居要求不高,“红红的就行,”至于章法他们不管,所写内容他们也不问。
我国最早的对联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蜀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最流行的对联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记得那时我写的对联主要有:“红心向党抓革命,恐后争先促生产。”“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等。
为了写对联,我每年就订一份《农业知识》,第12期上常常刊登一些应时对联:至今还记得有:“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横批:风调雨顺”“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庄稼人对能写对子的人很敬重,若无特殊情况,必是家中男主人亲自夹几张梅红纸,到家后将纸裁开一放,就算是排队了。母亲非常支持我给乡亲们义务写春联,劈柴、烧火、打扫卫生的他们包干。
说实话,写春联也是个体力活,不能坐,不能歇,因为大家排队等,一天下来,脖子硬肩膀疼,腰酸胳膊困,但大家给了这一个平台,能写春联,自己内心也很高兴的。
随着时代发展,村里人对写对联内容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不单单追求喜庆,而是内容要时髦赶潮流。
我记得曾给木匠老师铁山二爷写过:“刻栋雕梁凭利器,鸟革单飞在心机,横批:精雕细刻”。给开卫生室的守得二叔写过:“但得苍生俱无病,何愁架上药满尘,横批:收手回春”“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横批:学贯中西”。给理发师怀花哥写过:“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横批:手段精良”“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横批:及须而试”。
给开代销点守学三叔写过:“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给开饭店的怀建哥写过:“四海珍馐荟萃,五洲贵客光临”“ 佳肴罄动三江水,和气笑生四座春”。给开馍店的学得大哥写过:“天外仙客踏云来,原是炉上蒸馍香”“松松软软,翁妪吃了有劲; 热热乎乎,儿童嚼得生津。”给开裁缝的二嫂子写过:“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匠心独运花样翻新人人温暖,妙手不停裁剪入时件件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