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奥运村,展示传统面塑艺术
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张俊显要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奥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
接到邀请的那天张俊显激动得一晚没合眼。现如今张俊显的书柜里,还摆着他当时进入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证件、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中国故事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证书。
此项活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直接参与奥运、服务奥运,面对面与各国运动员交流的唯一项目,也是北京奥运村商业街内唯一的文化展示与表演项目,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中国首创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据张俊显回忆,奥运会还未开幕,他们就进入奥运村工作了。在进入奥运村之前,他把要捏面人的面团提前备好。每天早上5时起床,6时出发,他戴着奥组委发给他的证件,别提多自豪了,坐公交、地铁都能免费。“到奥运村,吃完早餐,8点30分就正式‘上岗’了。”
张俊显说,在那里,他一方面现场制作面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同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示中,奥运会和运动员们给了他不少创作灵感。在奥运期间,他还制作了“奥运冠军”系列面塑作品,对于每一个拿了金牌的运动员,他都用面塑现做一个真人小像。“运动员往这一站,我半个小时就能仿照他的长相捏出一个面人来。”很多外国运动员和教练看到他的作品后,都连声称赞:“very good!”
也是在这一年,张俊显的面人艺术进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名传承人。
将面塑艺术带进课堂,教孩子们捏冬奥吉祥物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又唤起张俊显的创作欲望,他开始琢磨着做一系列关于冬奥会的作品。他用超轻黏土创作出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形象,并带着它们走进中小学的校园。在他的手中,“冰墩墩”打着冰球,“雪容融”踩着双板在滑雪。“我是在用我的寓意,来欢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张俊显说。
文章插图
张俊显在制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面塑。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以前自己只是做面人,没想过传承的问题。现在身为非遗传承人,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绝境的今天,我们这一代民间艺人必须大胆地走上讲台,将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要做到授艺不藏私。”在张俊显看来,要传承,民间艺术就必须先走出家门,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学习它,并爱上它。
文章插图
张俊显在制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面塑。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俊显常常奔波于学校、街道和社区,从事面塑教学工作。幼教老师、饭店厨师、社会残障人员、学生、社区居民,都成了他的学生,跟随他一起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
天坛东里小学、金台小学、体育馆路小学……张俊显都在这里上过课。为了让孩子们对面塑感兴趣,他寻找一切能做面人的素材,如北京福娃、蓝精灵、喜羊羊、NBA球星……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形象,都被他用面塑一一展现了出来。每次去上课之前,张俊显都会详细地手写一份教案,深入浅出地将面塑技巧写出来,再传授给孩子们。在这些地方,孩子们便是他最好的学生,也是面塑艺术未来的希望。
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琳 摄影采访人员 郑新洽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