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1月25日晚上7时,庆元县月山村灯火明亮,人声喧闹,街巷里飘着黄粿和炒米糖的香气。腊月廿三,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年味最浓处,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三二一,开始!”随着摄影师发出指令,舞台亮起,鼓声奏响,村民们纷纷亮相,秀绝活,演好戏。一年一度的月山春晚,如约而至。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月山春晚已经连续两年以线上直播形式和人们见面。
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文章插图
吴春平 摄
月山村,曾经诞生了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1981年,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在此上演,42年来从未间断。一幕幕乡土味十足的节目,记录新时代村民们的小康生活新图景,唱响共富路上的精神文明“好声音”。如今,月山春晚已经成为了庆元乃至丽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我们走进月山村,当了一回幕后工作人员,看看村民们如何筹备一台“云上”的“乡村春晚”,体验舞台背后的山村如歌岁月。

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文章插图
“土道具”里,藏着许多小心思

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文章插图

月山村是一个偏远的村庄,距离县城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曾经每到腊月廿三,众多游客、返乡人员会来此观看“乡村春晚”演出。我们刚下车,前来迎接的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吴亦健告诉我们:“咱们和观众‘云上’见!”今年的月山春晚在新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进行直播。
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文章插图
月山“乡村春晚”直播现场。吴雄鹏 摄
线上直播,村民们能不能应付得来?面对我的疑问,吴亦健完全有信心,县文化馆的老师前来指导,他们还邀请了专业的摄像团队。关键是,村民们演了这么多年,都是“老戏骨”,面对镜头不怯场。
寒冬里,吴亦健的额头上还有汗。他是今年月山春晚的总统筹,早上7时就开始忙着协调演员、布置场景。“今天,你就跟着我做助手,先去地里吧!”
为什么先去菜地?我满心疑惑。拿上菜刀和篮筐,穿过街巷,绕过民居,沿着山路,我们来到山脚下的一片农田。月山村海拔高达800米,生态好,蔬菜品质优良。眼前的油菜滴翠,长得有我小腿那么高。“刀面斜着,要砍到土里。”根据吴亦健的经验,我拿着菜刀,一刀入土,一手拎起整颗油菜,“还挺重!”

“大概3斤多吧,品相不错。”吴亦健一边打量,一边“安排”好了这颗油菜的“下半生”:今天,去节目里被某个村民用来吆喝,明天就得拿去下锅。他还叹了口气:“唉,我和老伴吃两天也不一定吃得完呀。”
拎着油菜,我们往文化礼堂赶去。“哟,你这油菜长得真好!”有村民和我们碰上,笑眯眯地打招呼。“拿去演春晚哦!”吴亦健笑得爽朗,言语间有几分得意。
正招呼着,一位老人冲我们摆摆手说,她的老伴在排练,让我们帮忙也带个道具去。
春晚|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42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看“云上升级版”
文章插图
吴春平 摄


道具是一团黄粿,比我两个拳头大些,包着保鲜膜,闻起来香香的。老人名叫吴香英,把东西交给我时,双手比划着,现场就排起了戏:“叫他手里拿着,吆喝几声‘卖黄粿咯’,声调要高!”



来到文化礼堂,我看到了更多具有乡土气的道具——沾着露水的白胖大萝卜,刚从附近的山头薅下来的藤草,扁担、藩篱、碾米的磨具……这都是村民们从自家带过来的。
搬运道具时,对于一筐“鸡蛋”,我格外小心,“千万别给弄碎了呀!”一旁,一位穿蓝布衫的演员正在候场,他像是看出了我的小心翼翼,拿起一个“鸡蛋”就往地上摔。
我正想阻止,却见“鸡蛋”和乒乓球一样弹起来了。“别担心,这是我们网购来的道具!”他告诉我,为了避免“鸡蛋”落地时随意滚动、弹起,竹筐里最上面的一层“鸡蛋”,底部都钉上了6厘米长的铁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