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面塑作品《常香玉在朝鲜板门店唱演豫剧》
面塑作品《“人民艺术家”常香玉》
【创新】面塑捏出“国画风”
“我们不能一直复制、模仿古人的东西,面塑要有生命力,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刘玉伟说,在他的工作室内,陈列出来的面塑不仅有传统的福、禄、寿、天王、仙子等形象,也有贴近当下热点的人物形象。
新冠疫情初期,刘玉伟在沿袭传统面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了一系列鲜明的抗击疫情人物形象。有拼搏在最前沿的钟南山、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人员、“喊话”不让乡亲串门的村支书等。“这既是为了记录这段特殊的时期,同时希望通过面塑作品,致敬一线的抗疫英雄们。”刘玉伟说。
如何让更多人感悟到面塑的美呢?刘玉伟创新创作思路,尝试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寻找灵感,以水墨山水为基调,将国画中“大写意”的风格融入面塑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刘玉伟把这种面塑风格称为“面韵”。
面塑版的《五王醉归图》,是刘玉伟很为之自豪的一件作品。作品中的马匹一体成型,采用了多色套色的技术,将多种颜色混合,不同颜色之间通过立体晕染,呈现出由内而外散发的天然之感。乘马的人物形象十分立体,面部表情自然传神,人物与马匹和谐一体,是“面韵”风格的体现。
同时,刘玉伟还尝试把面塑与国画、油画、书法等传统技艺相结合,探索传统手工艺品在新时代下的生存空间。针对面塑防水性不佳的问题,他尝试将面塑与大漆工艺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防水性大大增强,并且质感更加厚重。“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创造出1+1>2的艺术作品。”刘玉伟说。
【传承】延续面塑的“基因密码”
延续千年的面塑艺术,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传承下去?在刘玉伟看来,面塑的“基因密码”就是回归儿童群体,推广面塑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至少接触一次面塑艺术”。
刘玉伟每周都要去校园上面塑社团课,他的学生涵盖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了让更多学生对面塑产生兴趣,他不断改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带领孩子们制作各类人物面塑,在课上还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很受学生们欢迎。新冠疫情前,他的工作室每月都要接待数百个前来研学的学生。
文章插图
“面塑作为载体,成了情感交流的工具。在面塑课堂上,大家可以互动,还可以学礼仪、学文化,这就是开展面塑教育的意义。”刘玉伟认为,通过捏面塑,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孩子的心理问题。他称之为“面塑心理学”,并尝试通过一定的面塑指导制作流程,疗愈问题儿童的心理。
文章插图
“互联网时代,商业化与艺术传播并不冲突,前者还能对后者起到促进作用。”刘玉伟在抖音平台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玉伟面塑”,他将《水浒传》的内容与面塑结合,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捏面人的形式,分享传统文化,展示捏面人的技巧方法,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通过直播,他将自己的面塑课程、面塑材料包等商品在网上进行售卖。“我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面塑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刘玉伟说。
文章插图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