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城门毁坏与火有关( 三 )


据了解,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出土|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城门毁坏与火有关
文章插图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部分铜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等,也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咸阳洪渎原墓葬群:出土文物总计16000余件(组)
咸阳洪渎原是陕西省大中型古墓葬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已持续开展考古发掘近七十年。上官婉儿墓、薛绍墓、隋王韶家族墓园、北周豆卢恩家族墓园、北周武帝孝陵等历史名人墓葬的不断面世,令这个消失了一千年的地名,因为考古发现再次为公众所熟知。
出土|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城门毁坏与火有关
文章插图
洪渎原墓葬西蒋墓地M4064十六国墓出土釉陶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020年至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洪渎原发掘了战国至明清古墓葬3800余座。在18个月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共发现战国晚期王陵(王后陵)及其陪葬墓地1处、西汉早期墓地1处、东汉家族墓地12处、西晋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家族墓地3处、十六国至隋代公共墓地1处、北朝隋唐墓园81座及大量宋金明清平民墓葬,出土文物总计16000余件(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收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该项目负责人李明介绍,咸阳洪渎原墓葬群是超大型的历史时期墓地,墓主是秦咸阳城、汉至北朝长安城、隋唐长安城这些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朝代的都城的居民。在同一地点发现延续时间如此之长、数量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时代和类型基本没有缺环的古墓葬群,在考古学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他提到,此次发掘所获的资料可资建立从战国晚期到明清,时代长达2200余年的完整中国古代墓葬序列。由于地处京畿,洪渎原墓葬墓主身份普遍较高、代表性强,是研究中古时代墓葬制度的极佳标本,对于构建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体系框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出土|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城门毁坏与火有关
文章插图
唐康善达墓墓道西壁壁画:胡人驯马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次发掘发现了北朝隋唐家族墓园的完整发展轨迹,使北朝隋唐高等级墓葬的围沟兆域初次形成序列,对于中古时期的等级观念和丧葬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社会背景都有所反映。例如,发掘出的以围沟兆域为特征的墓园,规划整齐、互不影响,由单人墓葬、夫妇合葬或夫妇同茔并穴合葬发展为子祔父葬,直至孙辈归葬祖茔,墓地使用时间甚至跨越历史朝代而延续数百年。这种丧葬礼制上的延续和变化,是中古门阀观念的物化体现,同时也是奉亲尽孝、乡土思想、法律制度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
在咸阳洪渎原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上,也有突破性发现。其包含了东汉晚期的金铜佛像、北魏墓门楼土雕神像等前所未见的考古遗存。据介绍,此次发掘所获丰富的资料,加之七十年来洪渎原墓葬的考古资料综合研究成果,其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足以续写半部中国史。
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地:出土瓷器多为实用器物
2021年4月至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原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用地范围内发现了各时期遗迹250多处,其中有9座墓葬为一处元代赵氏家族墓地。9座墓葬组成的元代家族墓地,排列清楚,传承有序,为宋元时期流行的贯鱼葬,体现了五音姓利学说影响下的墓葬埋葬次序。
出土|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城门毁坏与火有关
文章插图
M46陶仓、簋、簠出土情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9座墓葬中共出土各类型随葬器物500余件(组),瓷器共30余件。其中以陶明器为大宗,另有瓷器、三彩器、铜器、玉器和石器等类型。陶明器主要有仿古陶礼器、日用生活明器和陶俑三大类。瓷器器形分有梅瓶、玉壶春瓶、碗、盏、盘等,以釉色分有白釉、青釉、清白釉、酱釉等,以用途来分有茶器、酒器和饮食器等,其中大部分是实用器物,使用痕迹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