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扬 河南大学文学院
《观看之道》是约翰·伯格于1972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以西方古典艺术为主要例子,将视觉与观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古典时期、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图像及其背后隐藏的哲学。约翰·伯格通过此纪录片大胆地揭开了艺术带给人的神秘性以及自身对于观看艺术的理解。
【 艺术品|观看的艺术】在影片中,伯格并没有从传统的艺术鉴赏角度分析绘画形式,而是从观看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在讨论艺术品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复制品的差别时,片中引用了前苏联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的一段摄像机的独白:“我创造了一种感知世界的崭新方式,并用这方式解释崭新的世界。”机械复制所带来的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在重新解释或定义世界,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品的出现和传播否定了原作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的事实,消解了原作的意义和价值。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到,再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原作的一种因素,即“它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它碰巧出现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复制品则大大改变了这一局面。首先,复制品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这些媒介使得围绕着图像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元素本不属于原作,却都自有其意义。此时的艺术品图像已经不再是自己本身,而是成为了一个多种意义的集合体,作为艺术品本身的意义被模糊、干扰甚至再定义,成为了生产者“论题的一部分”。
在谈到艺术与财产、广告的内在联系时,伯格以欧洲古典油画艺术为例,他认为西方油画注重体积感、强调透视,它们画面真实,仿佛实际存在的物体。这些特点引申出了一种所有权、处置权概念。片中提到,很多油画都是一种对于私有财产、地位、阶级的歌颂,甚至一些文学、宗教相关的画作,表面上看似与金钱财产毫无关系,“但是买下画作时,古典神话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知识,专供特权阶级使用,彰显自身古典的美德。”
这种类型的油画是对已有之物的宣扬式的歌颂,而现代广告则是商品生产者对人们未来的许诺。广告通过精心打造的图画来生产一种生活方式,它使人们察觉现在的处境的缺陷,引导人们追求它所打造的生活方式。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人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广告利用这样的情绪来销售商品,向观众描绘一种改变现状的道路。
但是广告所承诺的未来存在吗?伯格在纪录片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场景:香水喷雾流水线上的女工枯燥、机械、重复地组装产品,一切单调到令人恐惧。这些女性本来也是鲜活的个体,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时此刻却已经成为庞大机器的其中一部分,现实和广告中许诺的未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一位女性观众提到了自己在购物时的感受,从玻璃橱窗看到映射出的自己,渺小、邋遢、疲倦……卖家将光鲜亮丽的商品放在橱窗中供人欣赏,橱窗内是卖家向观看者许诺的未来。玻璃窗映出了真实的、脆弱的自我,此时梦想与现实通过镜子发生了碰撞,这种未来与现在的落差使得我们惊吓甚至恐惧。
伯格在《观看之道》中的一些言论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有人会说他激进,但我认为他自身独立的思考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在观看时,他带着我们思考,观看之后,他又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我们,他主张在观看任何通过现代技术展示及谈论的东西,最终都需要自己独立评判,甚至在影片最后,伯格都不忘提醒观众,即使是在观看本纪录片时,节目中所出现的复制品的意义也都是为了个人的论点服务。
如今我们被各种视觉文化包围,观看的门路还需要自己继续摸索。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景观时,还能够对所见之景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行理性的反思与判断,将自身的独立思考嵌入整个观看之中。
- 中央档案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参观人数近百万
- 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 考古发现|文旅观察|全省新发现文物点217处,山东将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 三清|重庆求姻缘很灵的道观,1300年香火不断,被誉为道教川东第一丛林
- 茶叶|曾“如日中天”的铁观音,现竟少有人喝,4点原因,看完你就懂了
- 演出季|Z世代越剧人青春登场,用好戏陪伴观众度过四季
- 女儿|六年级女儿看的小说有性描写?妈妈慌了,网友:引导胜过屏蔽
- 外貌|正观快评:海底捞给顾客外貌贴标签,算哪门子优化服务
- 海报|海报观潮丨从奥运“冬”风,窥见文化“两创”新模式
- 演出市场蝶变之后 谁在决定观众看什么|调查 |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