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艺评论丨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二 )


文化|文艺评论丨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文章插图
出奇与出圈:
非遗纪录片的新形态
我国一直在探索由国家主管部门、学术专家团队、社会力量和媒体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非遗保护路径,对非遗的影像记录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有力、有益的实践。在电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纪实短视频和直播崛起的泛纪实时代,如何生产引发年轻人共鸣与共情的优质内容,被认为是纪实产业破局的关键。
不论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纪录片,还是网络自制纪录片,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与青年、大众和市场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出奇与出圈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如大型非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一改传统非遗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情景再现和动画制作融入其中,并把首发平台选在视频网站,且在25分钟版本之外,同时专门推出3分钟的缩编微纪录片版本,以适应碎片化时代的互联网络传播生态,供微信和微博平台使用。由网络媒体契合网民志趣推出的此类纪实影像则想方设法摆脱以往观众心目中纪录片“小众”“边缘”“冷门”的标签,谋求步入大众视野。《了不起的匠人》邀请林志玲担任分享人和解说,讲述匠人的匠心故事,第二季还增加了直播形式,实现与匠人的联动和与粉丝用户的实时互动,多次登上文化艺术类视频榜榜首。《寻找手艺》没有《指尖上的传承》《了不起的匠人》中精美的视听和精心的策划,主打“真诚和追梦”牌。导演在片中自曝卖房卖车完成拍纪录片的梦想,自称这是外行拍的、土得掉渣的纪录片。全片采用第二人称对话的形式,将困窘、艰难和感动相交织的纪录片拍摄过程和创作者真实流露的主观情绪传达给观众。正是这样一部反工业美学的、“一点儿也不炫”的纪录片,引发网友强烈共情和追捧。
与此同时,非遗纪实视频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宠儿,在提升非遗公众可见度与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2016年中国进入网络短视频元年,在此前一系列成功的非遗纪录片的带动和引领下,新媒体平台也开始发掘非遗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二更、一条等短视频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适时布局非遗内容。例如,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和“看见手艺计划”;快手发起“非遗带头人计划”,并且有数据指出,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有超1500万个非遗内容创作者在快手上开通直播,生产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
鉴于有些非遗身处濒危境地,非遗传承发展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面对年轻化的观众群体和媒介融合趋势日益凸显的传媒生态,纪录片等艺术手段和创作载体还需进一步开拓新思维、新样态、新路径,细腻呈现匠人匠心,用心招揽年轻拥趸。
文化|文艺评论丨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文化|文艺评论丨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文章插图
作者: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