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 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二 )


之所以写作此楼,是因为1929年时,毛泽东曾在此留驻。根据时间,人们猜测,毛泽东的那首《采桑子·重阳》词作,就是在这“江天万里秋风劲吹的临江楼头”构思成篇的。何为三番来到此楼:“恰是一九七六年的重阳节……我从临江楼走向深深扎根在汀江水边的老榕树下,凝视着绿荫低垂的水面。这棵生机旺盛的大树,数十年来守望着临江楼,在这个金黄色的秋天,更显得容光焕发,青春长在……”
1976年,当时人们还尚未从彼时的高亢风潮中走出,文章多宏雄粗犷,何为的《临江楼记》,却构思精致,整饬从容,文字凝练,给人一种有力却含蓄的感受。后经《人民日报》刊发,此文亦闻名一时。
三毕业之后,我的手头收存了几本何为的散文集,继续延展着对他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笔者一生中读书精力最旺盛的时段,相信许多人都是如此。当时书籍获得颇为不易。譬如最早未能购到何为1980年出版的《临窗集》,之后才得到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树与大地》。书很小薄,170页,窄三十二开,封面是一幅色彩流动的画,黄中带黑、灰条块,呈现出大地、河流的形态;一株高而挺立的树,虽无繁枝茂叶,却由于明亮黄色的映衬,并未产生萧疏之感;右上角的太阳,由两笔深浅不一的黄色圈成,把画幅的亮度增强了。作者名搁在左上角,右下是书名,平衡自然。整体看去,书籍的设计者借助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使幅面简洁却富有生机。
纪念|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 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文章插图
这170页篇幅的小书,包含了新作十数篇,另收有作者1939年至1947年数篇书话散记。“自序”中,作者说自己喜欢树,还引用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日记中的独白:“我觉得恋爱一株树了。”歌德“生命的黄金之树是碧绿的”名言,作者读后,“一种庄严欢愉的感情油然而生,宛如沐浴在金黄色的生命光辉里。”其实,作者是把自己比作一棵树,把生活其中的祖国喻为大地,“我默默地伸展枝叶,拥抱大地。”以情、以喻明理,正是何为的文章突出,赢得读者的重要特质。
有先前的好感,加之《小树与大地》上佳的内容及装帧,此书在我的心目中,分量增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试着收藏自己心仪名家的题字本。这本书,也列入了“追逐”行列。应该是1986年春节过后不久,我试着写出一页信函,夹在书里,想当然地寄往福州,地址是作协福建分会。过了大约三个月左右,收到一封邮包。邮包内便是何为先生寄返的《小树与大地》。
心中惊喜,赶紧打开。因笔者名字太过大众,作家题字时写作“健民”;何为之“为”,作家用了繁体。时代变迁,这些都是新旧交替时不由自主的遗存。何为用钢笔,字迹工整而有力,仿佛能使人感受到运笔者的神情。再翻,书中落下一页纸片。在印着“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抬头的小信笺上,何为先生写了一封短函:“大札奉悉。遵嘱将拙著题签后寄回,请查收。”竖写的函件往下,是那一代人常用的书信语:“耑此 即颂”,转行提高:“时绥”;再提行往下,是作家名字及时间:“何為 一九八六年五月”。
这本《小树与大地》,由此成了一册只可欣赏,不能随便翻动的珍藏本。再往后,又购存到一册收集较为周全的《何为散文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百多页,开本宽阔,厚大出许多。此集是作家自选,《第二次考试》《榕城赋》《临江楼记》等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散文当然入选,此外还收入了何为在1949年前的一些散文及书评散札。这些文字虽然稍显稚嫩,可题材多样,涉猎广泛,显出不拘一格的探索。后期作品,有一些创作谈,是研读作家写作道路的有益资料,有此一册,作家何为的主要创作面貌,大致展现。
纪念|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 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文章插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何为在《新民晚报》“纸上烟云”栏目,写有一些短札文字。从剪存的页面看,作家通过瞬间印象,为艾青、周扬、巴金、柯灵等大家作一小侧面剪影。作家关注人,更为精微深切,行笔老到有味。内心不由得赞叹,何为还在探寻。
人生不正是无法止息的探求过程?身为作家的何为先生,似乎一生都在延续早期的那次精神“考试”,并试图交出一张金色的人生答卷。
_原题为:纪念作家何为百年诞辰交出金色的人生答卷)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杨建民
流程编辑:u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