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青未了|年味浓浓,是那门前的红灯笼
文/张贵堂 图/网络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大红灯笼。红灯笼不但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更是以喜庆吉祥的气氛象征着幸福美满。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1800多年前汉代就已经有了灯笼。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红灯笼,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宋代更是把灯笼文化推向高潮,不但在材质上有所改观,灯笼壁上还出现了诗文,以及花鸟鱼虫图案,将艺术融于灯笼中,让人们在节日照明的同时,又能享受诗画的文化底蕴。
到了明清时代,灯笼已经成为春节常见的必需品。当时的灯笼形态风格迥异奇特,花样繁多。从明清到现代,虽然时代变迁,可灯笼文化中的精髓却被完好的传承了下来。
中国民俗挂灯笼都讲究挂“双灯”,这里的“双灯”并非指两个灯,而是呈双数的灯,寓意着“成双成对”,“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之意。同时,挂灯笼还要讲究对称,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要万事齐整,家庭和睦。
新中国成立后,红灯笼愈加兴盛起来,成为庆贺传统节日喜庆用灯。红灯笼是用铁丝或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罩上一层红色的纱布,并在灯笼中燃起灯烛,透光、透明、美观漂亮,高挂于门口呈现出喜庆热烈的气氛。
除夕之夜,大街小巷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火红的灯笼挂起来,璀璨的彩灯亮起来,给门前晕染了一片片红色,装饰点缀着大街小巷,浓郁的年味在周围的空气里弥漫,氤氲着祥和的烟火气息,洋溢着温馨与吉祥的美意。街道上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样,屋檐下的红灯笼,地面上火红的鞭炮碎屑,还有家家户户门口贴的红春联,都见证了春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吉祥。
浓浓的年味,是那门前高挂的红灯笼。人们看着那门前高挂的红灯笼,仿佛听到了新春的脚步声,仿佛看到了新年风调雨顺的丰收之景,看到了新年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做灯笼、挂灯笼是人们对年味最美好的回忆。作家迟子建在《关于年货的记忆》中写道:“还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不过在我们家,糊灯笼是我的事情。因为我是元宵节天将黑时出生的,父亲送了我一乳名‘迎灯’,家人认定我的名字中有光明,糊灯笼非我莫属。”“怀念我亲手糊的灯笼,在除夕夜里,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
文章插图
红灯笼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它象征着阖家团圆、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美满、富贵吉祥。每当春节来临,中华大地的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大红灯笼,来祝福新春佳节,来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事业兴旺。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除夕之夜辞旧岁,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们挥别辛丑牛年,一起拥抱壬寅虎年,普天同庆新春的到来。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锦绣,战胜疫情,国泰民安。
作者简介:张贵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会员,郓城县作家协会会员,郓城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喜爱文学创作和摄影。有文章十多篇散见于报刊。有200余篇散文、小说、诗歌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
【 青未|青未了|年味浓浓,是那门前的红灯笼】壹点号郓州牧风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荠菜春笋|尝一口野菜,来一场舌尖上的踏青
- 九楼四塔八大寺|游丹青长卷 寻正定胜迹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石碑|青未了|开山,祭奠年轻的诗魂
- 豆腐丁|青豆虾仁炒豆腐
- 牛筋牛肉|青椒炖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