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市|青未了|赶“花花街集”】青未了|赶“花花街集”
文章插图
春节临近了,这使我回想起农村老家的年集——“花花街集”。
农村老家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但附近离家四里多路的村子有个集市,每逢农历二、七赶集。集市上瓜果蔬菜新鲜,鸡鸭鱼肉齐全,针头线脑应有尽有,买买卖卖的还是挺方便。
早些年,每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七最后一个集,农村老家叫“花花街集”,主要是卖鸡鸭鱼肉和年画鞭炮等年货,有的地方也叫年货大集。是一年当中集最大、货最全、人最多、最热闹,年味儿也最浓。那时男孩赶花花街集主要是买鞭炮、摔炮、“窜天猴”、“地老鼠”之类的花炮,女孩赶花花街集则是买红绢花、红头绳、红灯笼等 。
花花街集上最热闹的地方,要数“炮仗”市场了。那时的鞭炮比较单调,不像现在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都有。除了爆竹、二踢脚,就是小孩子们玩的“窜天猴”、“地老鼠”、摔炮之类的小玩意,都是些附近村民自己手工制作的传统产品。
小时候,每到赶花花街集时,就会早早的吃完早饭,和小伙伴们一起走着往花花街集市上赶。那时条件差,农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一般家庭还买不起,外出赶集走亲戚,四五里路或七八里路远的地方都是走着去,不像现在出门有汽车、三轮车和电动车,自行车都没人愿意骑了。
和小伙伴们来到花花街集上后,就直接奔向“炮仗”市场,围着卖鞭炮和二踢脚的摊位看热闹。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那时感觉卖鞭炮的特别多,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足足有多半条街长。那时生活条件差,鞭炮响数也少,一挂小鞭19响、25响,超过50响的就算长鞭了,不像现在的鞭炮,上来就是几百响,甚至上千响,燃放时响半天。
卖鞭炮的人站在桌子上,旁边摆放着用旧报纸旧画报制作的五颜六色的鞭炮,边吆喝边卖鞭炮,吆喝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五花八门。有的悦耳动听,有的甚至“爆粗口”。这边刚吆喝完,那边又吆喝声起。几十年过去了,有些吆喝声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过年咧,过节咧,俺的鞭炮没说的,个个嘎嘎响”、“从南京到北京,买鞭炮听响声,如果你卖鞭炮不响,不如买画贴墙上”、“南来的,北往的,都是来俺这听响的”、“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看谁的鞭炮更响”……
吆喝声过后,接下来就是燃放鞭炮。谁的摊位燃放的鞭炮多鞭炮响声大,人们就往谁的摊位前聚集,谁的摊位就会卖的多,所以有些摊位为了吸引顾客多卖鞭炮,都比着劲燃放。卖鞭炮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挂在长长的竹竿上挑起来,在半空中来回摇晃着燃放,爆竹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闪光冲天,爆竹皮满地,整条街上都弥漫着刺鼻的浓浓火药味,顿时大人们蜂拥而至前来选购鞭炮,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则疯抢燃放爆竹时炮捻燃烧到半截熄了火的哑炮,有的小男孩为了多抢哑炮,不顾危险,爆竹还没有燃放完就去抢,有的甚至炸伤手、烧着头发、崩坏棉衣……
就这样,不知不觉已过了中午,花花街集市上的人们渐渐散去,“炮仗”市场的商贩们也要收摊了。小孩子们摸着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哑炮——“战利品”,个个高高兴兴,心满意足。
只是那时没钱买吃的,只好饿着肚子回家了。
【作者简介】宋振东,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在《法治日报》《亳州晚报》《齐鲁晚报》《西安晚报》《唐山劳动日报》《济南日报》《潍坊日报》《当代散文》《赣西文学》《青州文学》《参花》等发表文章多篇,有作品在征文中获奖或被评为优质稿件。
壹点号 壹粉春羊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荠菜春笋|尝一口野菜,来一场舌尖上的踏青
- 九楼四塔八大寺|游丹青长卷 寻正定胜迹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石碑|青未了|开山,祭奠年轻的诗魂
- 豆腐丁|青豆虾仁炒豆腐
- 牛筋牛肉|青椒炖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