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乡,同时也留下了与虎相关的丰富考古遗存、文献记录和神话传说。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中,中国虎文化也传播至日本。2022年新春在即,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上海博物馆联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推出“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寓意吉祥:中国留下与虎相关的丰富考古遗存
“虎在民间习俗中寄托着消灾辟邪等美好寓意。展览以‘虎笑寅年’为题,希望传递中华民族的韧性。”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期望展览能为两国观众带来温暖向上的力量,在全球抗疫的不平凡岁月中比肩同行,迎接新的一年!
本次展览展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中,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为卧虎形,背部为枕面,前低后高。虎身先施白色化妆土,再罩黄彩,黄彩之上以黑彩描绘虎斑,枕面未施黄彩,白地之上以黑彩绘雁衔芦苇纹,笔法生动活泼。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致有白地和黄地两种,主要产于山西、河南一带。
文章插图
西汉鎏金虎镇整体为卷卧状,身躯刻有虎斑花纹,虎颈处戴有项圈,饰以贝纹,近后脑处设有半圆环。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全器重3600克。在秦汉及之前,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从而影响仪态,便出现了席镇,即压席四角的重物。
文章插图
金代秋山玉饰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玉质主体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现老虎皮毛及灵芝,属“俏色”工艺。辽代有春、秋“捺钵”制度,即统治者在春秋两季外出行营并渔猎的习俗,金代继承并更名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为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
文章插图
温和可亲:日本文物虎形象充满别样想象异趣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早就有崇虎习俗,但其境内并不产虎,因此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满着别样的想象异趣,画中老虎温和可亲,从此次展出的两件江户时代伊万里青花大盘上可见一斑。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烧制于日本有田窑(今佐贺县有田町),内壁绘有虎、竹、太湖石、祥云等纹样,外壁画牡丹和山茶花纹样,圈足内外各绘弦纹一道。16世纪末,武士家族在宴会时盛行使用大盘摆放菜肴,起初他们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中国瓷盘。直到17世纪初,有田窑兴起后,本土制作生产的大盘渐渐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餐桌上的奢侈品,此类虎竹图大盘受到了广泛青睐而传世最多。
文章插图
由于对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递增,位于有田大外山区域的志田在18世纪初成为制作批量瓷器的窑场。19世纪初,志田窑步入全盛期。当时宴席开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大瓷盘的需求大增。此次展出的青花虎竹纹大盘烧制于志田窑,制作年代约在1810年至1840年间。有田窑瓷器大都经由附近的伊万里港运往各地,所以又称“伊万里瓷器”。
文章插图
除了一楼实体文物的展示外,上海博物馆一楼电子屏还在线上展示了4件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清代沈铨《花鸟走兽册》、清代福建漳州《招财纳福辟邪年画》,及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藏日本宝历十二年熊斐《虎图》、日本享和三年土方稻岭《猛虎图》。同时,上海博物馆三楼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了馆藏元代佚名《白描群仙图卷》。
文章插图
作者:李婷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 田窑|“虎笑寅年”,在温暖向上中传递韧性】*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