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咸宁崇阳发现2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

考古|咸宁崇阳发现2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采访人员田城 通讯员汪佳、张敬)1月10日至16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咸宁市博物馆、崇阳县博物馆、通城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围绕崇阳县天城镇王家咀出土的西周大甬钟,开展崇阳天城片区的考古调查工作,最终确认“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并判断其“研究价值巨大”。
调查期间,考古队员足迹遍布隽水、青山河两岸的大小岗地,调查区域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同时,全面整合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最终确认了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
考古|咸宁崇阳发现2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
文章插图
联合考古队员正在考察遗址。 通讯员 供图
王家咀遗址曾于1996年出土高达75厘米的西周大甬钟,初步估算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螺丝顶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纹饰的陶片、筒状残铜片、砺石,估算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两处遗址隔隽水相邻分布,相距约3千米,以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近同。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两处遗址均已遭严重破坏,亟待抢救性发掘。
据了解,咸宁地区以往出土商周时期青铜重器数量较多,部分器物规格极高,密集分布在咸宁市南部的通山、崇阳、通城三县。1962年至今,这一区域已发现至少11批共13件晚商至春秋时期青铜器,器类以礼乐器钟、鼓为主。其中就包括我国现知年代最早的商代铜鼓,西周时期体量最为重大的铜甬钟。
考古|咸宁崇阳发现2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
文章插图
筒状残铜片,内壁有数周凸棱。 通讯员 供图
包括本次调查的王家咀铜甬钟在内,咸宁“南三县”以往发现的9批西周铜甬钟均为“越氏钟”,其形制与纹饰特征不同于中原地区同类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流行的文化因素。与铜钟相关的陶器文化面貌亦与西周文化差异巨大,表现在陶质陶色、纹饰与器类构成等方面。
考古队员认为,咸宁地区分布着一支异于中原地区西周文明的重要青铜文明。如果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看,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越氏钟分布情况与器物规格可知,咸宁南三县及周邻地区应是长江流域两周时期青铜文明的一个中心区,其研究价值巨大。
考古|咸宁崇阳发现2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
文章插图
通城、崇阳、通山三地出土过的铜甬钟。 通讯员 供图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说,咸宁地区考古意义重大,本次考古调查是咸宁商周考古的一个突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拟将后续研究纳入相关专题考古项目。
据介绍,崇阳白霓、通山楠林桥两片区考古调查工作将于近期开展,联合考古队将描绘出更为清晰的咸宁南三县重点区域商周聚落分布形态,梳理出该地区商周时期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助力长江文明探索。
(荆楚网)